“过年啦!过年啦!”我最喜欢过年啦。过年不仅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可以放鞭炮,拿压岁钱……以前每年春节都是这样。而今年,爸爸妈妈给了我一个不一般的春节——一场让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我们先去了洪洞大槐树,第二站游玩了平遥古城,接着游览了晋祠胜境,最后参观了山西博物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平遥古城和山西博物院。
下面,我先为大家讲讲平遥吧。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还没到古城,远远的,我就被那高高的城墙震撼了。进到城内,街道、房屋都充满了沧桑的年代感。慕名而来的游客摩肩接踵,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我们也是从人缝里往过挤,一不留神,可就要被挤成肉饼了。我们还去了奇幻宫,那里的3D拍照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只需在幕布前摆好姿势,让照相的人站在指定的最佳位置上拍,出来的照片就会呈现3D效果,特别神奇啊。更新奇的,还要数那里的镜子迷宫。整个迷宫全部由镜子搭成。要想通过迷宫,你必须用一根泡沫棒这儿敲敲,那儿打打,才能开辟出一条路来。不然的话,就可就得“处处碰壁”了。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接着,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山西博物院。它位于太原滨河西路,汾河西岸。博物院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象征着安定吉祥。从宽敞的大厅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气势宏大的塔中。
博物院共四层,珍藏的各类文物数量繁多,数不胜数。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鸟尊禽体丰满,两翼上卷,鸟背依型设盖,盖钮为小鸟形。双腿粗壮,爪尖略蜷。凤尾下设一象首,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是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珍品。除此之外,商代的龙纹觥、龙形觥,汉代的鱼雁宫灯,北魏的漆屏等等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在博物院里的半天时间是那么短暂,我深深感觉自己知识的困乏。学海无涯,但我无比享受学习的这种快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喜欢我的春节文化之旅,我喜欢这不一般的春节!
“新年到,真热闹,大红灯笼墙头挂,倒贴的福字门上挂……”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在一阵阵的歌谣声中,我们迎来了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春节,也就是过年。其实在腊月二十以后,浓浓的年味儿就已经悄然散开。
在我们家乡,各种各样的风俗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蒸花馍,小年过后,家里就开始张罗着蒸馒头,并不是蒸普通的馒头,而是象征着新的日子会蒸蒸日上的花馍。腊月二十五早上天还没亮,妈妈和奶奶就用前一天发好的老面开始和面,面醒好后,在爸爸的帮助下面很快就揉好了,随后就轮到奶奶大展身手了,奶奶已经带好老花镜,准备好了小梳子、小剪子、刀等各式各样的工具以及枣和黑豆等。大人们一边闲话家常,一边捏花馍。那劳动惯了的粗糙的大手,这会儿就像变魔术一样,切、揉、捏、揪……在言谈笑语中,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不一会儿,一个个活物自手中而出:跃跃欲蹦的兔、威风凛凛的虎、温驯善良的羊、引吭高歌的鸡,待醒好上锅急火蒸出,一个个白白胖胖,鲜嫩灵活,娇态可爱,常常诱惑得我想吃却又不舍得吃,纠结许久。
身在家乡,让我自豪的不止多彩的风俗,还有那些为充满文化特色的地方,有西侯度遗址、大禹渡等值得一去的地方。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显露出“万灵之灵”的神韵;而那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县县城东南黄河之滨,依崖傍水,风景宜人的大禹渡更是引人入胜,大禹渡山青水秀,景观荟萃,优美的黄河自然风光与底蕴丰厚的大禹文化、佛教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已成为黄河中游一处独具特色的水利旅游圣地。而我身为芮城人,不禁为这些感到骄傲与自豪。而春节期间,就可以在走亲访友之余,呼朋引伴,或陪伴家人,或独自骑车,在明媚的午间,去西候度感受“万灵之灵”的神韵,去大禹渡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和底蕴丰厚的文化,在永乐宫那丰富的壁画中感受道教文化,抑或傍晚坐黄河岸边欣赏那独特的美景……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而家乡的风俗,更为这个隆重的节日添上了一笔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