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家是温馨的,家是幸福的,家是快乐的。家,就像一个避风所,为我遮风挡雨。
一进门,客厅那盏圆圆的灯为我们送来温暖的光芒。洁白如雪的天花板,与瓷砖地板深情地对望着。电视柜上,无人理睬的电视正对着柔软无比的沙发抛媚眼儿。电视的上方,挂着“春·夏·秋·冬”四幅壁画,它们像亲兄弟一样紧挨在一起。茶几上,一套精致的茶具,在说着悄悄话。
穿过走廊,来到厨房。锅碗瓢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橱柜里。煤气灶上的铁锅,像一个帅气的大将军,威风凛凛地观望着四周。筷子兄弟们亲切的拥抱在一起,勺子舒舒服服地躺着,像是刚泡过热水澡一样。妈妈炒菜时,平底锅发火了,不停地“��——��——”地叫着。电饭锅也不甘示弱,像小鱼吐泡泡一样,“咆,咆……”地叫着。
吃饭时,我和爸爸妈妈围在餐桌旁,一起享用着香喷喷的菜肴。聊聊天,说说笑,其乐融融。此时,是天下最快乐的时光了!
再往里走,书香四溢。书房里,两边的书柜都摆满了书,还有一张圆桌,两旁放着圆椅。每当写完作业,我都会像一只小鱼一样,沉浸在广阔的书海之中,贪婪地吸吮书中的营养。
我的卧室是最温馨的了。粉嫩的墙壁上,印着迪士尼公主图案。一张粉色的公主床,绵软的床单上HelloKitty正对着我微笑。床的旁边,摆着一个大书桌,妈妈专门为我装了护眼灯。写字时,妈妈在一旁轻声细语地给我辅导。床总是很暖和,我一钻进被窝,就会很快进入甜蜜的梦乡。
这就是我的家,一个温馨、快乐、幸福的家。我爱我家!
家风,是一个家庭后代成长的关键,决定了这个家庭孩子的品性。同时,也影响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也许是因为我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我的爷爷又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以长为尊,总看不起我的爸爸,这个家中最小的儿子。我爸爸出生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小时候的他常吃不饱,穿不暖,好不容易度过了童年时的困迫处境,又因学习成绩不好,连大学都没上,就去外地打工,漂泊,见识到了各种各样人和事,甚至当过小商贩。正是由于他这么艰苦的人生岁月,才养成我们家不怕艰苦,勤俭节约的家风。
那年,我还只有11岁。一天回家,爸爸像往日一样在处理他那繁忙的公务。他埋着头,突然对我大声说道:“小孩子不要,只会学习,生活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我特地没有做饭,你来吧!”未经考验的我当然吓了一跳:什么?煮饭?听起来好难啊!我说:“我能行吗?”“很简单的,人不学怎么会呢?这也是一种学习呀!”他似乎很轻松。“来,你照我说的做。”我跟了过去。
“先打开电饭煲。”我学着他原来做饭的样子,打开了它。他又走到米袋边。“舀一桶半的米。”啊,这个米袋子真沉!对于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我来说,这无异于千钧重负。打开米袋,还没有舀到电饭煲里,米粒就白花花地散了出来,犹如南昌的冬雪,东一处,西一处。我急了,看看父亲,脸跟紫萝卜一样。我忘了,父亲最讨厌浪费呀!“你看看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一边责备我,一边捡起散落在地上的一颗颗的米粒。
就是如此,好家风伴着我经历成长的岁月,我在五年级学会了洗碗,乘公交车。在六年级时能自己自行车来往外婆家,初一能独自一人乘公交车回家……这多亏了我父亲,以及他带给我们家的家风——不怕艰辛,勤俭节约。让我和母亲终身不会忘记“出门要关灯。”“没人看电视的时候要关掉。”这也许的确有些��嗦,有时我也会烦他,但每次发脾气都会想起父亲的话——“小孩子不能只学课本上的东西,实践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