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光阴,无忧无虑。在孩子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纯真无瑕,连烦恼都是那样简简单单。童年的每一天都在演绎着快乐,那偶尔的淘气在大人们的眼里也都是可爱的。
小时候,我很顽皮,对大人们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常常模仿着大人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现在回想起自己那幼年时的愚�t,总忍不住捧腹大笑。
记得一个夏天,爸爸妈妈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聚聚。妈妈炒了一大桌子的菜,爸爸还买了两箱啤酒。大家边吃边聊,吃了很久,桌上的菜还满着,可两箱啤酒早已所剩无几了,酒瓶在箱子里堆成了座小山。看大家喝得那么香,我不禁产生了一种想法:酒是不是像果汁一样好喝呢?我也要去试一试!我连忙跑去问爸爸:“爸爸,我可以喝一点啤酒吗?”“小孩子喝什么啤酒,喝果汁去吧。”爸爸回答。我心想:平常我们吃东西,都有放老酒,这样就使东西更美味。可爸爸为什么不让我喝啤酒,不都是酒吗?我一定要尝尝啤酒的味道!
欢聚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爸爸妈妈又去上班了。学校还没开学,我只能独自一人在家。这一天,我做完了作业感到很无聊,一眼瞥见放在角落里的啤酒瓶,心想:好机会来了!我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打开冰箱门,把爸爸没喝完的啤酒拿出来,打开喝了一大口,啊!好涩呀!可真难喝,大人们真会骗人,头好晕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一头栽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
醒来后,我发现自己正躺在柔软的床上。妈妈坐在床边,见我醒了,摸着我还在发红的脸,哭笑不得:“傻孩子,你怎么能随便喝酒呢?”我吐吐舌头,不好意思的说:“原来酒这么难喝,我以后再也不喝了。”“哈哈……”
童年时光里发生的傻事趣事可以装满一箩筐。童年像一个七彩斑斓的梦,插着一对可爱的翅膀向时间的天空缓缓飞去,留下一串串欢乐的歌。在这童年的梦中,我常常被笑醒。
开篇
自小,我就喜欢红色,对红旗之“红”,情有独衷。无论在兴国,还是遵义,红色文化对我的教化和熏陶,都让我受益匪浅,更令我感概万千。
启蒙篇
我的出生地兴国县,是中国苏区模范县、红军县、将军县和烈士县。这里,曾是“苏区楷模”;这里,将星闪耀;这里,革命烈士之多,居全国之首。
苏区时期,我那仅23万人口的家乡—兴国县,就有8万多人参军参战。几乎家家有人当红军,涌现出一幕又一幕,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感人情景。他们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以坚定的革命意志,前赴后继,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兴国县,还是誉满中华的将军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56位开国将军。每一位将军的背后,都有不同寻常的经历和传奇故事。他们为了中国革命,为了建立新中国,横刀立马,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红军长征时,数万兴国子弟斗志昂扬的加入长征队伍。参加长征的7个红军主力师,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仅在长征途中,就有12038名兴国子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真可谓,“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我那位年仅17岁就参加红军的太爷爷,就是在长征途中牺牲的,兴国烈士散葬陵园属名“邓长侑”的那块墓碑上,廖廖数语,只记载有参军年份,而具体牺牲时间及地点却不详。让我的众多亲人,内心一直隐隐作痛。
如今的兴国县,交通便利,高楼林立,山清水秀,安定祥和。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重视老区建设。京九铁路在兴国拐个弯,昌吉赣客车再次绕道兴国等事关兴国民生的大事件,体现了党对老区的亲切关怀。
引领篇
遵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35年,事关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使遵义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里,民风淳朴,宜居宜游;红旗飘飘下的红色文化,早已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这里,早已经成为引领全国的红色圣地,令无数国人心驰神往。
成长篇
我生在兴国,长在遵义,在遵义上学,在遵义生活。遵义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的家。兴国是长征的起点,遵义是长征乃至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兴国“红”与遵义“红”,一脉相承,两相呼应,为我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当我驻立在兴国烈士散葬陵园,耳畔响起《十送红军》的旋律,我突然发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生命又是如此的顽强,先辈们用鲜血浇灌的信仰之树,已经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那17岁参加革命的太爷爷,并没有传递出任何轰轰烈烈的家训,但邓氏后人以您为荣,以您为指路灯。安息吧!太爷爷,我一定会在你的指引下,让生命焕发光彩。
当我来到遵义会议会址,望着那栋不起眼的两层小楼,看着那张油漆班驳的木桌,四边围着的一圈靠椅,常会幻想当时的情景。这里是现代中国的起航点。
每次往返在两个家乡之间,我都会无比的激动,他们让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她们”的指引下我学会了担起小学生的责任,好好学习,让红色文化的魅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