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传统美食各地都不同,但不管是哪儿,都有吃年糕这一传统习俗。我的家乡——金山,也有吃年糕的风俗,不过我们的年糕叫“�`糕”。
在农历过年前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糕了。首先,我和奶奶一同拿着家里的糯米去碾米厂把米碾成米粉,之后把米粉拿回家晒个几天。接着,就是化糖水、搓粉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糖水的温度和量一定要把握恰当,否则再怎么搓,粉都不会细腻甜糯的。要确保细腻甜糯,就得反复揉搓糖水和过的米粉,再用细密的筛子筛出揉搓过的米粉。想知道米粉水分是否合适,就看筛出来的粉是否形成蓬松的锥形,如果是蓬松的锥形,这粉就搓得有质量了。在大家搓粉时,还要有一个人在灶边守着锅,因为锅内煮着赤豆。等赤豆煮烂后,把水过滤掉,放进淘米篮,然后抓捏赤豆,直到豆沙滤到盆里。接着用纱巾把盆里的豆沙挤干水份,之后将干豆沙、猪油和白糖一起炒,一大盆的猪油豆沙就做好了。
下一步就是装模了,家里用的模子是正方形的“�`糕枕”,模子底部是一块细密的纱布,纱布上是“�`糕纸”,我们一般做的都是豆沙糕。先装上一大半米粉,再在每格中间用勺子舀上1-2勺的豆沙,再盖上一层米粉,把米粉装到略微高出格子,然后,用尺子压住模子的边框轻轻刮平,接着用模具再压一下,最后用一把洗净的刀沿着模具压出的线条把糕分成16块。
蒸糕的锅里要放上土灶头专用的井字格,这样模具就不会浸到水里了。蒸个十来分钟,充满家乡味道的糕就完成了。
香味催促着春节的脚步,春节也正喜气洋洋地向我们走来,我们忙碌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盼着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
童年是一幅画,画上是炫彩斑斓,美丽精彩的故事;童年是一本永远也翻不完的书,书里包含着许多有趣而难忘的故事。
六岁那年夏天,我与爸爸妈妈、朋友一家一起去海边游玩的情景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天,当我们到达海滩的时候,太阳已经偏西了,海上起先波涛汹涌,但没过多久也风平浪静了。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像给海面涂抹上了一层金子。远处的海面上,海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他们从哪儿来,要飞到哪里去?恐怕无人知晓。
我和朋友提着小水桶,一起走在柔软的沙滩上,一边闲聊,一边捡拾着各式各样的贝壳与海螺,还时不时互相比较着谁多谁少,谁的更漂亮。走着走着,在一个小沙丘旁,我们看到了一只小螃蟹在往一个小洞里钻,我们小心地走到洞口,拿出各自的“神兵”——铲子,朝洞底挖。洞中的螃蟹,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原本井然有序的洞穴一下子乱了套,逃的逃,躲的躲,四面八方都有他们的身影。我们趁机拿来小桶把它们捡入桶中。
这时,从未被完全毁掉的洞口,探出一双眼睛,巡视着四周,像在观察洞外的情况。当它看到我们正在捡小蟹的时候它表现得异常愤怒,双腿往上一蹬,整个身子露了出来。这个巴掌大的螃蟹,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最特别的是它那对引人注目的前爪,长得仿佛能够升到背后,壮得仿佛可以把石头夹碎。这么大的猎物,我怎能轻易放过呢?我朝四周望了望,发现了一根树枝,真是天助我也。我拿着树枝在他的面前使劲挥舞,他果然上当了,猛地夹了上来。我心中大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它收入了桶中……
那天可真是大丰收!我们捡到了一桶螃蟹,还有五色的贝壳与海螺,那种兴奋真是无以言表。
上学后,我跟朋友去了不同的学校。掐指算来,我们已经好几年没有见面了。我真想回到那个充满乐趣的傍晚,我们一起漫步沙滩,捉着螃蟹,数着贝壳……
难忘童年,往事历历在目,它是我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