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中那颗发着光的小星星被装进玻璃瓶,缺氧的环境让它停止闪耀,内心将失去原先的斑斓色彩。
还很小的时候,小小的我天天仰望着形形色色的大人。在我的心中,大人们总能够做很多很多我们不能做的,拿高处我们拿不到的。“多么有趣啊!”我想变成大人,这样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啦!这样充满稚嫩的话语日常穿梭于我们小孩子中间。“不同高度不同视角,我们的苦你们不懂。”而大人们总是用这样的方式回应我们。我经常听到“不,你还小!”之类的话语,但因此也更引起我想快点长大成人的幼稚的想法。盼着盼着,我终于被父母认同长大了。但是,我发现“大人”真的很辛苦!
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当我变为“大人”后,我要照顾家里那个天天“上天入地”的熊孩子。家里的琐事,我也凭借自己“大人”的临时身份成功争取到了一些。在饭店中我们一家和亲戚们见面吃饭,饭毕后,大人们的舞台仿佛才刚刚拉开帷幕。互相寒暄,谈天说地,聊聊育儿经以及生活中哪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小孩们围着桌子玩。此刻的我却尴尬异常。我想要逃离那些大人们的谈论,加入孩子们的队伍,我的母亲一个眼神瞪过来,仿佛警告我:“幼不幼稚,你已经是个大人了。”而当我回头看着弟弟妹妹们没心没肺地欢闹时,又觉得我早已是和他们格格不入的年纪。大人真是无聊啊!
长大——小时候无比向往的梦想终于实现,却发现以前的自己傻得可爱,身在福中不知福。“少年不识愁滋味”,啊!六一儿童节也随着那童年奔跑的身影消失在了尽头。看着别的大朋友和小朋友沾了蜜的笑容,我心里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我不想长大了。
幼稚可爱是儿童的专属代言词,长大的脚步却永远横冲直撞,我的孩童时代伴着那颗心里的小星星慢慢熄灭。再见!我可爱的童年!
农历五月初五头一天,家家户户便忙着准备做粽。第二天早晨,毛毛细雨正下得欢,沙沙作响,山间雾气弥漫着,不知从何处林子里传来了几声清脆、悦耳的鸟鸣声。我从睡梦中醒来,空气里有股粽叶的清香。
昨夜,母亲将新摘的粽叶,放入水中熬煮,再拿出来用热水搓揉去其涩味。母亲将浸泡了的粽叶捞出放在一处晾干,原本青绿的粽叶,已变得枯黄,但那粽叶独特的清香却弥漫了整间屋子。母亲又将米泡下。
昨夜的米早已喝足了水,好像一颗颗圆滚滚的白珍珠。母亲的米粽馅料很丰富,如红豆、蜜枣、红枣、咸蛋黄、腊肉。我最爱吃母亲包的“腊肉米粽”。她包粽子用的腊肉很考究。每年的农历十二月,母亲总要到附近的菜市场转上好几天,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买回来正宗土猪身上的五花肉。回到家,母亲拿出各种调料调制卤汁,然后将五花肉放到缸里腌制几天,待入味后,再用细铁丝串好,挂到楼顶上自然风干。
母亲取下一块肥瘦适中的腊肉,用温水清洗干净,又将咸鸭蛋洗净放入盐水中同血贝一同腌制,一段时间后,煮熟,取出蛋黄。她开始包了。母亲将两三片粽叶握在手中,拉直,摊平,两手交叉,卷成一个圆锥,放米、放馅,再添些米盖住,将粽叶包起来,用叶茎将粽子系好,一个秀气的四角粽就做好了,一气呵成,动作麻利。我跃跃欲试,母亲就手把手地教我,在我耳旁细语。可我笨手笨脚,不是包好后米会漏出来,就是没系紧,放着放着自己就散掉了。母亲总是笑吟吟地说:“没关系,再做一个,多做两个就会了。”
粽子包好了,母亲将其放入锅中,倒些清水,盖上锅盖,添些柴火把火烧旺来,接下去就是漫长的等待了。我就趁等待的工夫去奶奶的小园一角找些快乐。等我将一只碧绿的螳螂抓回来给母亲看时,母亲已将一只粽子剥好放在盘里,一边干着家务活,一边等我回来。我就美滋滋地吃着粽子一边玩着螳螂。母亲说,螳螂喜欢吃头发,尤其是小女孩的头发,小心变成光头。我想母亲的话很有道理,因为小孩子的头发应该不如大人的硬呀!吓得我赶紧放下筷子,将螳螂放回草丛,从此对螳螂起了敬畏心。
渐渐地,雨停了,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星星点缀着画卷,一家人围坐桌前,母亲将一盘粽子端上餐桌,母亲挑了一个我最喜欢的腊肉粽子,将粽叶展开,用筷子插上递给我。米粒饱满晶莹透亮;糯米的香甜,腊肉的酱香、粽叶的清香,混合在一起,随着热气飘入鼻孔。禁不起诱惑的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真好吃!母亲笑骂道:“慢点!没人和你抢!”
记忆里,端午节总是这样的情景。翻翻日历,今年的端午节,只有三个月零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