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了徐跃斌老师的演讲,懂得了许多。他所讲的内容总能抓住同学们的心理,让人既愉悦又铭记于心。没有激情的人没有希望,没有动力,生活也会显得苍白和凄凉。
记得老师说:“因为我们不满意黑暗,我们发明了电灯;因为我们不满意寒冷,我们发明了空调;因为我们嫌自己走得慢,所以发明了汽车、轮船、飞机和火车。”由此,他教育我们,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所以我们需要改变,端正学习态度和改变学习方法。他的话语征服了我们。
老师还讲了一个他亲自经历的事,他的堂哥和他一起分配在一个贫困的山区里任教,在学校对面有一个红湖大坡,坡很高很陡,从未有人尝试过从上面骑自行车过去。
有天,堂哥喝了点小酒:“兄弟,走,咱们去挑战红湖大坡。”我们都连声说:“你别去,很危险!”于是,堂哥推着自行车和我们几个浩浩荡荡的到了红湖大坡,我们开始十分惊慌,只见堂哥很稳,骑了一会儿双手脱把。
“不好了!”被一个石头挡住了去路,只见堂哥双手一抬,车头“飞”了过去,随后,便听到了一声惨叫,我们跑过去一看,堂哥摔伤了……这件事,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所有的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也要看本质。
然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这样一句话:可以失败,但不可以做失败者。是啊,人可以失败,但不可被失败打败,绝不可以做那个失败的人。
我也曾经放弃过,失败过。在一次演讲中,我一直背不上演讲稿,屡战屡败,我失去了信心,准备放弃,可是看到别人都胸有成竹,我不甘心,努力坚持,最后我终于背上了,而且演讲时也不紧张。这件事,让我懂得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我也通过这次演讲,知道了人只要充满激情,拥有强大的自信心,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这次演讲让我成长,我相信“激情成就梦想”,我愿意用奋斗的激情去点燃青春的梦想。
翻寻记忆,光影交错的场景又浮上心头。锣鼓铿锵,琴声时而悠扬,时而激越,伴着幕布的光在心中交织、舞动。
犹记得夏日晚饭后,小屋中两张方桌一并排开,一群银发和孩童的笑声围坐台前,在幕光亮起的一瞬间,霎时寂静了——一场皮影戏就要开场。
我的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皮影,身穿花纹衣,满脸浓妆艳抹,活灵活现,令人着迷。
“咚咚咚”锣鼓声一响,周围更是安静无比,哪怕幕布阻挡了一切,仍有无数目光仿佛要穿透到后台看个究竟。我也渐渐紧张起来,手心冒汗,仿佛要浸透紧握着的小木棍了。
“铮——”琴声响起,幕后另几位老人也开始翻飞灵巧的手。原本安静的皮影都“活”了过来——随着老人的动作,翩然舞动,一个个如精灵般神采飞扬。“俺大将莫是摆设?”突然,一位老人语气一凛,大吼道。假音穿透空旷的场地,直破云霄。跟随唱腔,让人止不住入了戏……这感觉,可真带劲!
“小姑娘,准备好喽,该你上场啦!”正当我沉浸得无法自拔时,旁边一位阿姨拍了拍我的肩。
“哦,好的好的。”我一个激灵,头脑瞬间清醒过来,坐到幕后,开始扯动小木棍。皮影开始跟随节奏舞动起来,紧张感慢慢消散,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一方充满魔力的幕布。
我用小木棍提着皮影,先让它蹲着,再慢慢靠近“大将”,妄想刺杀之。这便是我的“戏份”,短短几十秒,却让我完全沉迷于此。伴着琴声与锣声,渐渐忘了自我,好像我就是那个“刺客”,怀揣着紧张的心跳,随时准备对“大将”行刺……那种心情,那种操控皮影的手感,那种随节奏翻转腾挪的刺激,以及身旁老人浑厚粗犷的唱腔,都是那么的带劲啊!
台前,小孩子们个个看得凝神屏息,不敢眨一下眼睛,恐怕一不小心,就漏掉了精彩的情节。老人们也乐呵着,一时笑得合不拢嘴。屋里,人头攒动,就连窗外,也是人影绰绰。
这一场表演自是完美,在最后一声“铮——”的余韵中收尾,内心充盈着喜悦——从指尖一直弥漫到心底。
曲终人散,幕后的老者默默地收拾着道具,那孤独的身影,那沧桑的唱腔,像暗示着什么——到底又是什么呢?哦,是传承的落寞。在一次次时代的变迁中,皮影戏渐渐远离了曾经热闹的舞台,独自在民间的小角落守着最后一方天地,甚至快要无人问津,面临失传。
而经过这一次短暂的体验,在我心底泛起了一阵激动的涟漪,我要把这皮影的文化发扬,让更多的人亲近、了解、体验这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
瞧——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心底发芽,从此种下了“发扬”的梦,这可真带劲啊!心底,余韵铿锵,仿佛一段来自历史深处久远而凝重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