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外婆的麦田作文600字

admin 初一作文 2023-09-21 117

孩提时代,我总是喜欢跟着外婆去麦田干活。

外婆头顶破草帽,身背小竹筐,手握大镰刀,跨着大步向麦田走去。我撒着两只小手,跟在大步流星的外婆后面,一种兴奋之情在心中弥漫。在我的心目中,外婆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她那高大的身躯,似乎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到了麦田,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啊!

田里的那些麦子,好像被上天赋予了无限的宠爱,有着世界上最夺目的色彩,似一捧捧让世人疯狂的金子,泼洒在大地上。天空是金的,脸颊是金的,水渠是金的,整颗心也是金的——一切皆被这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映照着。

外婆牵引着我的小手,小心翼翼地寻找着田中的小径,进入到麦田的深处。我望着那被田垅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麦田,不禁有些纳闷:“为什么要把田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呢?而且我们家就只有这么一小块吗?”“傻孩子,人生在世不能贪,这些东西并不是你可以独享的。世道都是公平的,你只有尽力去拼搏,才能收获得更多!”外婆爽朗一笑,一边说,一边更快速地忙活着。一拔,一割,一拢,干净利落,颇有将军之风。那时的我,对于外婆的话似懂非懂,只是默默地陪在她的身边,看她努力地上演着一出叫做“奋斗”的人生大戏。

“收麦子,蒸馒头,好点揪,来年还要大丰收!”她用高亢的嗓音,哼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唱给自己听,也唱给我听,更似要唱给这广袤的田野听。她那悠远的声音里,藏着一颗不肯屈从于命运的心。

外婆的言行让我感悟着这个世界,也令我更热爱着这个世界。她那朴实的话语,给予了我很多的快乐,也给予了我很多启迪,让我至今受用不尽!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摘自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一人的追忆。追忆里,是一家人的离合,一家人沉沉浮浮的半个多世纪。

1935年夏,杨绛有了与她执手偕老的丈夫钱钟书。1937年,有了女儿钱媛。至此,长梦初始。

以后的六十载,他们相依相拥。他们熟悉彼此的习惯:杨绛熟知阿媛和钟书翻书的动作一致。他们有心照不宣的配合:钱钟书回信,杨绛负责接电话。他们也有细节处的包容:阿媛和钟书的手帕随手摆放时,杨绛总默默重新角对角折叠,放好。

一家人,在一起,温暖中度过了八年抗战,三年饥荒,十年文化大革命。

我想,若人生是梦,这当是个美梦。

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未过,挚爱又去。这个耄耋老人的心已裂得支离破碎,但她没有垮。

她静静地坐在这个以前称为“家”的寓所中,恍恍惚惚,“钟书、阿媛,我好像做了个万里长梦。”应是梦吧,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彻头彻尾全是梦。

她站起来,看看这个被称为“家”的屋子,“或许称客栈更妥当”,她兀自想,“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

“但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她嘴角扬了一下,向书房走去,很慢也很稳,从容而淡然。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想把三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于是杨绛先生落笔,用回忆成就了《我们仨》。

里面是扑面而来的温情和沉淀许久的回忆,用的是老人最平实和真诚的文字。

我读了三遍,三遍皆是一气读完,读完皆泪水盈眶。

泪水,为团聚,为分别,也为亲情。

2016年,杨绛先生辞世,引用法国诗人的文字,诠释了自己的平静,从容和淡然。“我不跟谁争,也不屑跟谁争,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现在火萎了,我也该走了。”

我将这首诗摘录在《我们仨》的扉页,为杨绛先生从容的告别,也为他们仨的故事画上最后的句号。

三个人,携手走过彼此的生命,有笑,有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