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是端阳。插艾叶呀,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说的就是过端午节的情景。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是相传秦军攻破楚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屈原。为了纪念他,每年一到这个日子就要赛龙舟、吃粽子。据说,人们赛龙舟是为了找到屈原的遗体,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遗体。
在奶奶家,依然保持着吃粽子的习俗。包粽子的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首先,要采摘一些新鲜的芦苇叶并清洗干净,再放进水里煮,煮的同时将准备好的糯米浸泡好,还有准备好喜欢吃的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开始包粽子啦。只见奶奶取出两三片叶子,左右捏住叶子的一头,右手用三个手指捏出叶子的另一头往里卷,卷成一个圆锥体,接着往里面放进一些糯米,再放入馅,紧接着再往馅上面盖一层糯米,最后用棉线绑住粽子,一个粽子“宝宝”就这样诞生了,她穿着深绿的衣裳,里面是白白胖胖的大肚床。别说,要是再圆点,就成一个大圆球了。我和妈妈喜欢吃豆沙的,爸爸最喜欢吃肉馅的,因此,奶奶都会准备好多种馅料,用爸爸的话来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端午节,我吃着这香喷喷的粽子,感受到真是一次难忘的端午节啊!
天气不好,一切看起来都是灰暗的,外婆宽厚的大手牵着我,猝不及防一湖芦苇闯入眼盼,两者毫无生机的颜色。
纤弱桔折,只是些许微风便令它寒颤不已,似折非折的声音,脆弱无比。“这一葫芦苇啊,没有人种,也没有人管,一年多啊就疯了似地长满。”外婆的话我并不大相信,可能是来得也快,去的也怜惜吧,若它真如此坚强,既能随遇而安又能迅速扎根,又怎会是眼前死气沉沉的芦苇?腐枯的气味让我邹起了眉,那“坚韧不拔”的芦苇一根根枯黄干裂,细细密密的裂痕,上面还夹着肆意妄为的霉斑朝我挤眉弄眼,它们的地位真是“高”呢?不由得起了一身恶寒。若真如外婆所言,又怎会令小小的霉斑都能肆意疯长?
看看一湖芦苇,我别过脸去,这没有令我放松,不说被压下去。“走吧走吧!”外婆的身影却早已不见,她蹲在湖边朝我挥手,“孩子,过来。”靠近芦苇区的地方被她用树枝挖了个小坑。
“这是做什么?这种东西学的要算带回家吗?”不屑地说着“要带也不用挖啊!拔拔起来就好了。”手抓着那令我厌恶的芦杆,用手猛地一拉,轻蔑的笑突然僵在了嘴边,这纤细无比看似枯弱的苇杆却将手拉出一条血痕,原以为用手轻轻一拽它就会被拔出来,一阵儿的疼却让我感到无比真实,我的手竟被枯败的芦苇所划伤。
恍惚中,外婆用手背着它的根,不同于它表面的枯折纤弱,那被泥水沾满却能依稀看到些素白的根,深深地扎入土壤,牢牢地抓着泥土,放肆让根生长,贪焚地吸收着看起来芦苇不需要的营养,这是多么顽强的力量,多么坚定的意志,努力让根向下长,努力抓住泥土,努力在一湖死气沉沉的地方扎根生存!“来年春天,芦苇会重新长,长得更茂盛,长得看起来没那么弱小。”外婆轻轻地说。
总有柳暗花明时,它正在悄然生长,迎接晨曦送走落日,长在我心中,深深地扎根,扎下坚定顽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