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这课外书看了又有什么好处?课外知识学了有什么用?”学课外知识当然有用了。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文化气息便非常浓厚,可就是科学技术不怎么起眼。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人从古到今不注重课外知识。偌大一个国家,却没有多少潜心研究科学现象的,铺天盖地的只有诗词歌赋,又有谁会想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等问题。就是因为这种原因,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却渐渐在社会的发展中落伍了。
清朝晚期,终于有人被侵略者的炮声轰醒了,中国人推行洋务运动。终于,亚洲第一的舰队北洋水师出现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支舰队,中国的领海才有了几十年的安宁。也是因为这样,新中国也开始重视新科技。曾几何时,东方红一号升上了太空,东方红音乐鼓舞了中国人的心。曾几何时,原子弹的蘑菇云在罗布泊升空。曾几何时,杨利伟带着中国人民呼唤和平的声音登上了太空。新中国的努力,证明了我们要接受课外的知识,去学习更多课外的知识。
现在,课外书已经在各家各户中出现,可还是有人心存误解。比如下面这句话:漫画书影响身心健康,千万不要买。这句话让我十分反感,《父与子》这本漫画书我看过,它以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拥有美好的品质,这种漫画书比普通书带给孩子的印象更加深刻。又有人会说,孩子只需要读读名著就行了,这就更加不对。看书不应该受到局限,看报纸,看新闻,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对孩子有益的。
学在课外,并不止于课外。每当我自己一个人去完成科学小实验的时候,总是有一种兴奋、快乐的成就感。每当我打开手机,看仙桃市每日科学课时,我都会说一句,哦,原来学习是这么有趣。我不会去死记硬背,总是会听播音员轻而优美的声音读下来,然后我再背。为何我们不能这样课外学习呢?
学习在课外,生活在课外,书本之外,天高地阔,不要在教室里死记硬背,让我们来到课外,更快乐地学习吧!
我会在泥泞的路上,留下最深的脚印。
——题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初中三年,脚步匆匆;初心不忘,不负流年。
初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凉爽的秋风拂过我的脸庞,满脸稚气的我,在晴空丽日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从小学升入初中,踏入了永丰中学的校门。
初一,刚进入中学,我很茫然,很孤独,进入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
慢慢的,我逐渐适应初中生活,习惯了每天八节课,习惯了七门课程,学会了与班上的同学打交道,学会了大胆向老师问题目。
晚上,我坐在桌子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数学试卷。看到上面的一道道难题,在草稿本演算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算不出来。哎,要不明天早上“借鉴”同学的算了。走出房间,看了钟表,时间还早,要不要再想想呢,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总算把题目做出来了,我感觉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虽然只做出一道题,但是我更笃定自信了。
成长,这两个字,一看很孤独,连偏旁都没有。
初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初二面临生地会考,同学们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忘记了的内容,你提醒我,我提醒你。与伙伴们一起背诵重要知识点,天天模拟考试,刷了多少套试卷已无法计数。虽然每天放学回家精疲力竭,但是我感受到了一种战胜自我的快乐,并咬牙坚持,学到了不少,也成长了许多。我坚信:皇天不负有心人。
时间过得真快,生地会考考完也快一年了。在初二,我分明发现,自己变得更有恒心和毅力,更加沉稳,也更有责任心。
成长,就是认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
初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初三,我十四岁了。离中考愈来愈近,只有50来天了。同学们都进入紧张的复习中。上课,聚精会神,生怕漏听了一个知识点;下课,背诵、记忆、做题目。不会的,先思考,再不懂,问老师,问同学。偶尔跟同学们打打闹闹,调侃开玩笑,有时会生气,会误会,但过后不久,又握手言欢,和好如初。
体育课,我挥汗如雨,1000(800)米中长跑、往返运篮球、立定跳远,三个中考项目持之以恒地练习,自我感觉离满分越来越近。
每天八节课,再加晨读、午自习、晚自习,让我没有了偷懒的借口。从此,不敢懈怠,仿佛看见,胜利的大门正渐渐朝我打开……恍然大悟,初三虽然紧张,但生活丰盈充实。
哦,成长,就是努力坚持之后的恍然大悟。
总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蓦然回首,时光流过了十四年。十四年中,我留下的脚印,深深浅浅,清晰模糊;经历过的事情,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地懂得:想要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就得超越自我,内心强大,含泪奔跑……我们每一秒钟都在成长,在人生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初中三年,我学会了,成长了,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