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和外婆住在一起,院子的门是铁做的,上面刷着一层蓝油漆,油漆也几乎掉光了。大门总是敞开着,小朋友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来。
家里的门是用木头做的,也破破烂烂的,左右摆动,发出"吱吱吱"的响声,外婆也若无其事,从不用铁链或什么去锁上。
清晨,太阳渐渐升高,光芒洒满了乡村,我们还没等外婆答应就推开破旧的门跑向一片草地,捡些石子,东跑西窜。有时我会想:那些门为什么开着?大概是让我方便出来玩的吧!
中午到了,玩疲倦的我也不知道回家,只在大人的再三崔促下被领回木门。
村子在月光的照拂下安宁了许多,外婆伴着不安稳的木门声进入了梦香,但我却跳下床轻轻的从门缝中探出脑袋,想:这木门什么时候能不叫呀!谁知,那木门上的一块木板划到了我的腿,我疼得哇哇大哭,当然也少不了外婆的训导。因此,从那一刻起我对木门有了深刻的记忆。
不久我长大了,和妈妈来到了城市,眼前的一切都十分新鲜,门再也不摇了,也不掉色了,更不会发出响声了。从铁门到防盗门再到能识别人脸的更安全的门,门是变厚了,变坚固了,而人情却变薄了,就连和亲人也有点互不相识了。小区的门也要刷卡才能进出,人门好像一只只小鸟被关在了笼子里,就算出了房间小区碰到认识的人也不会摆手了,一切都淡了下来。
我多希望小时候的那种门能够回来,让孩子们进出方便,让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让所有人感受人间有情。
“让”这个字是有些令人费解的。在所有孩子的童年时光里,“让”简直就是一大“禁忌”’,过年的时候尤其如此。什么糕点、糖果、饮料、电视等等都要让,连桌椅板凳都必须让。好不容易,客人都走了,这压岁钱,红包又要让来让去,最后几经辗转,还是落入爸爸妈妈的“无底洞”里了,这是自愿的吗?分明是强迫,哪是什么有礼貌、谦让啊!
后来长大了,知识增长了,老师给我们讲“孔融让梨”和“三尺巷”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让”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美德,懂得谦让礼让,才是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少年。
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搭乘公交车去奶奶家,那时车上人不多,但座位却只剩一个,我连忙抢坐上去。过了两站,上来两位老人,我装着视而不见。可身边一个小男孩见了,连忙让座,扶着其中一位坐下。那男孩大概才六岁,却已明白“让”的意思,而且还做到了,难道我还不如他吗?我满脸羞愧,也连忙搀着另一位老奶奶慢慢坐下。到站之后,我灰溜溜地下了车。
还有一次,我买好了华莱士,准备去接上美术课的妹妹。路过一个路口,看见一位大哥哥入迷地玩着游戏机,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跟在他身后边走边看。一位大妈骑车把我一下子就撞倒在一边,幸好我抓住了旁边的电线杆才没有摔伤。我拍了拍手上和身上的灰尘,正要说教说教,而她却先开了口:“喂!你这小孩怎么走路的呀!”“你呢,违反交通规则,还说我呢。”我也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吵了起来。吵了好几分钟,旁边的人越围越多,我突然想起要去接妹妹,才不想和她理论了。于是我说:“算了,算了,您走吧。”旁观者也都在说道她,没想到她的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竟对我说了声对不起,默默地走开了。
“让”是尊重,“让”是宽容,“让”是一种美德。不管谁错在先,“让”都是最好的劝架人,“让”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品格。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社会不就更加和谐、美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