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潮流和时尚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人人都追求新潮。可是,在追求新潮的背后,传统的一些东西却在逐渐被人们淡忘。
京剧,这个被称为国粹的艺术,现在除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奶奶们爱听,年轻人几乎没有几个爱听的。早在清朝时,京剧就处处活跃在京城的小剧场里面,人们端着一碗茶,端正地欣赏台上的演员带来的表演,每当演到一定桥段时,人们无不拍手叫好。可是现在,几乎没有多少人是专门为了去欣赏京剧而买票。这样经典的艺术,难道以后只能在书本上见到了吗?
传统并不是古板,好的创新都需要基于传统之上发展。创新也不是一味的去追赶潮流,二是在新的东西之上加以传统来调和。就像近几年来红遍各大娱乐平台的相声行业,像郭德纲啊,岳云鹏啊,张云雷啊等等,看了他们的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创新之上,又潜移默化地加入了传统元素。他们能在逗乐观众的同时,又向观众宣传了京剧大鼓,河北梆子,北京小曲等传统的东西,并且还能让本身不爱听这些的年轻人去跟随他们去听,去唱,去学。这些相声人同时也做到了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并不是说传统就不值得让人去品味,传统同样是一种美,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程。这样美好的东西,怎么能够被我们忘记呢?不要让传统成为一个漂泊在外的“浪子”,让传统回家吧。
我的曾祖父叫周有光,听到这个名字大概大家都不陌生吧!是的,他就是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学家,曾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的原名叫周耀平,出生于常州青果巷。
我虽然只和他见过两次面,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书房,八九平方米大的书房有四个书架,两大两小,其中两个一米多高的颇有年代感。另外还有两张小桌,一张是有两个小抽屉的小书桌,曾祖父说他天天在上面写字,一张是两扇门黄铜锁扣古色小柜。书房里有一把蓝花布面转椅,这是曾祖父的办公椅,还有一把人造革转椅、一张方凳和一张圆凳,给来拜访他的人坐的。因为曾祖父长年伏案工作,导致他的脊椎变形,已经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平躺休息了。他的书房放了张长椅,累了他就在那里侧躺着休息一会儿。
在他110岁生日那天,我轻轻地靠在他耳边说了句:“曾祖父,生日快乐!”他开心地笑得像个孩子一样,摸着我的头说:“好好读书,以后来北京,可以都来看看我。”自从他的独子大爷爷过世之后,曾祖父的心里是孤独的,他希望我们这些子孙能都去看看他。那一次过生日竟然是我和曾祖父的最后一次见面,得知他过世的消息,我抱着妈妈哭了,因为要上学的原因我没有去送他最后一程。但从那以后我便有了自己的梦想,我以后要去北京。
“多看看,多想想,能读书,千万别放弃。”曾祖父,我会一直牢记您的教诲,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