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没有的的名词。也就是说自律的意思是自己有规律的去做一件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规律,才叫自律。
自律是每天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课,按时吃饭,一连串的按时说明了规律。而这一些规律行程了习惯,就是自律。
对于自己来说,自律,好像远在天边,又好像近在眼前。
因为我同样是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吃饭,按时写作业,我每天都有做这些事情。每天都在做,可是又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我没有养成一种习惯,没有养成一种自觉。
除了这些,好像应该再加一些东西进去,不然太多空白的时间,以至于自己有时间发呆,看书,睡觉等等。
这些剩余时间说明了,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律的习惯还没有让自己变得忙碌,变得充实。
自习课是一节最能体现自律的课。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的自习课。因为怕临近期末,而自己因为懒惰,因为不能静心背书而拖到现在,许多知识点都没有背,许多学习任务也拖到现在。在那节自习课,上课前我把拖欠的任务和补漏的知识点写在一张纸上,完成一项划掉一项。
然后拿起课本开始背书。因为自习课求的是安静,所以我也是默背。不知不觉,在自己的“读,背,写”三个循环当中,自己的任务,在不经意间,一条横又一条的横划掉了一项又一项的学习任务。虽然并没有全部背完,但是非常有成就感。
自己在那一瞬间体会到了有规律的学习是多么有用,多么成功。那一次,也体会到了自律的好处。
自律是一种习惯,一种好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朝九晚五,虽很机械化,但也会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这一天变得有意义。
自律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也是我们应有的榜样。
一路走来,我们不断地做着加减法:朋友圈加入两个两个新朋友,舍弃了几个老朋友;房间加入几个新玩具,钱包舍弃几张人民币……人们会选择不断地加入、舍去。有的人甚至为了利益,丢弃了良知;为了一些人、一些事,舍去了自己的内心。
然而,我们最不该丢弃的就是内心。
我曾有个什么事都喜欢一起做而且十分拖拉的朋友:她喜欢和我一起交作业,可偏偏她完成作业是最慢的一个;她下课习惯去上厕所,可上个厕所回来都上课了;她喜欢吃饭和我聊天,一顿饭下来回到宿舍差不多吹哨……她什么事都爱和我一起,但行动速度和我跟不上拍。我曾提醒过她,她总是说:“你就等下我吧。”毕竟是好朋友,我不能说什么。渐渐地,自己的内心有了抗拒:我想早点回宿舍看书;我想课间去外面吹吹风;我想早点交作业……于是我一点一点地远离了那个和我不合拍的朋友。孤独了一段时间,但后来找到了和我几乎合拍的两个好朋友,持续着友谊。
到现在,偶尔和现在的闺蜜一起走时,我总觉得当时离开那位朋友是正确的。离开她之后我效率高了很多,基本没有迟到过……总的来说,我觉得跟着自己的内心走,和自己的节拍走,不会错——起码,对自己是没有错的。
有一次段考。我在办公室看地理成绩。目光不断地寻找我的成绩,发现自己的名字是激动地往成绩那看去。谁知看到了这样不堪的成绩——27分。二十七乘二也就是五十四,我连及格都没有。
当时地理老师就在附近,我急忙踉踉跄跄地离开了办公室。我没有办法相信自己还算拿手的地理如此差。从那开始我渐渐地不想听地理课;见到地理老师就跑。关于地理的所以,我都想逃避。
自己的内心明明是喜欢地理的,却因为失败不断地想逃避这件事。后来我直视这件事,并查漏补缺。地理很快升回了自己想要的成绩。
当遇到一些人、一些事:好人坏人;好事坏事,我们都要记得,自己的节拍,自己的内心,是最重要的。无论如何,跟着心走,不会错的。喜欢的,坚持;对自己不利的、让自己不爽的,丢了吧。
自己的内心,是不该丢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