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存笔先,画尽意在。”那朵美丽的美术浪花,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搭配与生动表现,而且倾注了作者万分心血。
第一次看到《蒙娜丽莎》时,我便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可端坐在她面前,笔尖轻挑,让那芙蓉泣露之笑袅袅而出,漾出一朵绝伦的美术之花。
可是——
“如果你真的想学好素描,只有良好的模仿远远不够,还要用心。”老师的教诲声再次回响耳畔。窗外,天际的白光渐褪作为浅绛,然后泛成一抹酡红,细细织在玻璃上。学习素描三年有余,曾勤学三大面的明暗关系,曾苦练五色调的绘画技法。但面对从几何体到静物的跨越,水果、器皿的质感问题,成了我画梦之路上的一处困难,我既焦躁又茫然。握着手中的铅笔,在纸上来来回回,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最后我只得提着脏兮兮的画去找老师……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古人学诗如此,那素描呢?我暗自思忖,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我在《八骏图》中细细观察马群的肌肉;在《向日葵》中慢慢感受花瓣的鲜嫩。当我看到《大展宏图》时,不禁想起鹰的飞翔;幼鹰长大时,它的母亲便会一点一点将它推出巢外,它在空中掉落时疯狂地扑棱翅膀,伴随着一声长啸,它乘风而起,骄傲地在空中盘旋,我晃然顿悟。
再次拿起铅笔,灰色的线条像雄鹰飞翔时一般地行云流水,面对水果的光滑细腻,我的用笔随之变得轻巧流利;面对器皿的厚重粗糙,我的笔触便随之加重,如此,我对静物的理解一天比一天加深。从一个到两个,从三角形构图到S形构图。我的技艺不停地进步着。
每当我抬头看到画室墙上的各种素描人像,油画,我明白在追逐画梦的路上困难重重,这时我的心头便飞过一只雄鹰,警醒着我要用努力去解开困难的枷锁,相信终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书,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喜欢读书,喜欢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更喜欢在行走中读书。
我喜欢的书有很多种,有历史书、文学书、古代诗歌集——说到这些“有形”之书,我觉得,历史书给人一种厚重感,通过读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读文学书,我们可以和主人公一起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开怀地笑,痛快地哭,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古代的诗文集也是我所喜欢的,李白的《将进酒》让我感受到豪迈奔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此的豪情万丈,震撼人心;白居易的《琵琶行》,让我感到细腻忧伤,“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如此地温婉哀伤,直击人的心灵。
除了这些“有形”之书,我更喜欢一种“无形”之书,这种“无形”之书,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发现,用舌尖去品尝,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读书,即,在行走中读书。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就是旅行吗?没错,大自然本身、名胜古迹本身、大好河山本身,不就是一本本的书吗?江南烟雨中,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是一本书;黄山顶上,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是一本书;西子湖畔,十大景观所赋予的人文内涵是一本书——它们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读懂了能工巧匠的智慧,体会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当然,也让我们用舌尖“读”出了美味。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这种“读书”方式很轻松、很惬意。其实,要真正读懂一个地方并非如此简单,走马观花式的闲逛,只能让你了解表象,如果真的要把这本“书”读好,除了需要你静下心来,用心感受、用心领悟外,最基本的还是要多读“有形”之书,比如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学、诗歌等等,这样,才能对这个地方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也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你读懂了这个地方,进而才能真正把这个地方深深地印在你的记忆深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朋友,除了读“有形”之书,我们也要学会在行走中读书,去读祖国的大好河山,去读古人留下的灿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