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感动之事,无所不在。母亲头上的白丝,父亲脸上那岁月的痕迹,好友的一声问候,老师的一声叮呤……身边总是有那么几件事让我们感动,苦亦乐,苦亦甜,哭亦笑,哭亦动容。
那间小屋里还是那样的一尘不染,古风味的房间还是那么的有韵味,橙色的阳光透着缝隙钻了进来,照在外婆的那副老花镜上,镜眼光滑如玉,仿佛外婆昨日轻轻抚摸着……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束光,就是从外婆的老花镜上折射的阳光。那束光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明亮……
自打我记事以来,外婆连同那副老花镜就陪伴在我身边,每当我问起这副老花镜的来历时,外婆就露出幸福的微笑。
外婆每次都坐在那个竹椅上,对我娓娓讲道:“这副老花镜是你妈妈上中学的时候给我买的,那时候生活很清苦,小孩子都没有零花钱,但你妈妈那时把自己的伙食费省下来给我买了这副老花镜,自己却饿了一个月。”每当外婆说完这些,就会闭上眼睛,享受阳光的沐浴。此时,她的脸上露幸福、和谐、详和的神色。
那时,我还不明白外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神色。
有一次,我把玩具扔到了床底,可够不着,硬要外婆趴着帮我掏出来。外婆艰难地俯下身子,戴着那副老花镜,帮我把玩具掏出来。玩具出来了,可“叮”的一声,外婆的老花镜破碎了,我看见外婆眼中闪动着泪花,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一副老花镜吗,等我有钱了,一定买给你。”
直到后来,外婆走了,我却没有把那副老花镜补给她。我曾戴过外婆的老花镜,看着镜片中出现的两个世界,不禁奇怪,外婆就是看着这样的世界跟我说话的吗?
一阵微风吹了过来,我的思绪也回来了,感觉脸上冰冰的,一摸,那是我的眼泪啊!房间依旧是外婆在时的样子,我泪如雨下。
外婆啊!你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约定。无论轮回了几世,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坚守这个约定。我们还要把今生未完的事补回来。
两千年前,乱世之中,百家争鸣,孔圣人所创立的儒学文化一枝独秀,在汉朝受到推崇。而现代的青少年也耳濡目染,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少则浅略诵读,多则从小研习,儒家的“德”“仁”“义”“孝”等道理似乎应该深入人心的,然而,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儒家文化诸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之类虽有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凤毛麟角,你的坚持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呢?
是的,当今社会并不像《论语》中所传递的思想那样和谐,多少善人的心被践踏过。诸如前几年的一个玩笑说的,身价上亿的富豪扶过几个老奶奶就沦落得只剩下一辆自行车了,社会上好心人扶老人却被骗的事例层出不穷,我们是否就该袖手旁观呢?
醒醒吧!年轻人。不是你的错,你的修养良好,心地善良,本该善有善报,却因善心被浪费被伤害而难过。这,只是因为恶人变老了,面对这种情况,不妨参考前几天的一则新闻:一位十二岁女孩扶老奶奶却被威胁赔钱,她当场扇了对方一个巴掌:反正我未成年!这个女孩做得虽不算十分对,但也引起一片叫好声,为什么?因为这让人解气,因为她小小年纪就懂得,善心不是用来给人利用和挥霍的,懦弱退缩只会助长恶行。
这,正是《论语》所传达的。挤公交时,你谦让有礼貌,却被别人推搡,不必气愤,因为总有某个角落传来“这孩子真有礼貌”的赞扬;你扶人反被讹,总有人看不过去会打抱不平……也许,你因善心而暂时受到委屈,但不要因此而对世界报以恶意,世界终将会回以诚挚的拥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社会从来就不会像电视新闻所报道的那样美好,恶人或是明目张胆,或是潜伏作恶,但是,他们最终总会受到惩处,也许是来自法律,也许是来自道德,也许是来自上天……
一位美国的护士,多年前因好玩而调换了产房的婴儿,后来竟成了习惯,不加以改正,曾调换数千名婴儿,她在得绝症后才道出此事,否则她做的恶事将埋藏地底。但,她终是得到了惩罚。孔子曾说“以德服人”,真正有修养的人,不用去在意是否得到回报,也不必迷茫于恶成了恶人的通行证,你的善意会有人听到,你的善心不会一直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