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年”。一副新年对联,把新年的喜庆和热闹毫无遮掩,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印象中的年,是从鞭炮开始的,懵懵懂懂记得过了农历腊月二十日,依稀断断续续地从远到近,从近到远就有鞭炮声响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那时虽然我喜欢过年,但却害怕鞭炮的爆炸声,记得4岁那年,爸妈带我回卢氏老家,穿着新衣服,看到家家户户门上贴的红对联,村里的小朋友提着火盆、或拿着燃着的烟头、或拿着燃烧着香,不时从口袋里摸出零散的鞭或炮,看到小朋友把鞭炮插在雪堆上、墙缝、树洞里点燃,大一点的小朋友手快,索性把鞭炮在手里点燃,快速扔到空中炸响,这时,我总是捂着耳朵跑开,躲得远远的,藏到墙角或门背后,跑不急了就哭。有时看到邻居用棍子挑着长长的鞭炮,放完后,我们从四面八方抢着捡拾掉落在地上没有燃着和炸响的哑巴鞭时,被浓浓的烟雾和火药味呛得直咳嗽,还流眼泪,过完年回到市里,没有了过年的鞭炮声,有点不习惯,随着年渐渐远去,经过了春天、夏天和秋天把过年的鞭炮声忘得一干二净。
后来,我上学了,才记住只要熬到寒假,那就是离过年的鞭炮声不远了,就盼啊盼,但这时我似乎长大了,敢自己独立放鞭炮,但城市人过年放鞭炮不像农村小伙伴的随意和野蛮,而是寻找没人的地方才燃放,也其乐无穷。
不知何时,市里规定过年严禁燃放鞭炮,保护环境,净化空气,避免污染,市政府向市民下发通告,严禁过年燃放鞭炮。于是,过年没有了鞭炮声,显得年味不浓,随着3年没有鞭炮的新年,也已习惯,并且感到,不放鞭炮的新年更时尚,既文明有安全。如今过年没有鞭炮的新年胜似有鞭炮的年味,看电视、读书、到户外旅行年味更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声声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年的春节则有不同,原本喜气洋洋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白色的口罩成了大家春节里一件“时髦”的装扮。
发于武汉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堪比当年的SARS。于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为了社会的有序稳定,大家还是能不走动就不走动,大家更多的用微信和电话代替面对面的走动,即使出门走动也会带上口罩,使外面的冷清发散着更加浓烈的亲情和爱。
春节,最开心的是我的太奶奶了。因为她那常年在外的儿子儿媳孙子等都回来了,百家团圆的日子,太奶奶早早地策划着串门的路线。你看,她早早地穿好衣服,兴冲冲的,连头上的银发都在阳光的照耀下一跳一跃。不过,她的出行计划很快被我们拒绝了。
“不要,我要去凡凡家,我都两年不见他了。”思娃心切的太奶奶执拗地说道。但是,望着如小孩般的太奶奶不停的恳求,我妈他们很快心软了。正当太奶奶要跨出家门的那一刻,我手一挥,急忙说道:“太奶奶,等等!”
“怎么啦?”
“太奶奶,实在要出门也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带上口罩!防止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为什么,我又没有病毒?再说,武汉离我们那么远?”太奶奶很着急地要出门。
这时,我的认真劲上来了,赶快倚着门框,张开双手拦住太奶奶,睁大眼睛:“太奶奶,武汉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它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春节回乡的人,病毒也就搭上‘顺风车’,不知不觉地,就传播出去了。妈妈,妈妈,手机拿过来。”我一把抢过妈妈的手机,“太奶奶,你看,最近从武汉回安溪就有近千人;你再看,目前我们福建已经有8例确诊,我们安溪县就有1例,太奶奶,你还会觉得离我们那么远吗?”太奶奶睁大眼睛,惊慌地说道:“这么可怕啊,可是,口罩就薄薄地一层纱布,能挡住病毒?”“太奶奶,口罩都是特制的,它不仅能及时隔离细菌,空气中的灰尘等,还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呼吸道哦。”太奶奶很不情愿地伸手要接过口罩时,却又迅速地把手缩回去,“我还是觉得我没有生病,不用带这东西,再说,带着很不舒服。”我生气地跺起脚,“太奶奶,武汉都封城了,疫情都这么严重了,你是认为舒服重要还是健康重要?再说,真生病了,就不是带口罩这种简单事了!”妈妈看不下去了,“奶奶,楷楷说得对啊,怎么连小孩都懂的道理,你却不懂?”
太奶奶迟疑了一下,从我手中接过口罩,又坚定地戴上。
我笑了,不仅仅是因为我说服太奶奶戴上,更重要的是我看到健康。在今天,出了门,口罩是第一道坚固的防线,是我们最近身的健康守护神。它在这场病毒战争中,罩住的是平安,挡住的是病毒。
“千门万户守家门,众志成城抗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