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动人的爱叫“喜”,有一种煽情的爱叫“悲”,有一种温暖的爱叫“慰”,有一种凄凉的爱叫“悔”,有一种清澈的爱叫——“孝”。
“孝”,一个多么美丽、清澈的字眼,宛如一朵清亮、纯白的栀子花,白得清雅、白得可爱,盛开在充满温情的人间,为人们送去芳香。但有人却把“孝”抛之脑后,做出违背“孝道”的事情来。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且不论你是否是个善人,没有“孝”,你便会令你的父母亲失望;没有“孝”,你便会遭到别人的冷落和唾弃;没有“孝”,你便会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美德。即使这样,他们却不知悔改,我想大街上乞讨的老人们,肯定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吧。
我看见一个关于“孝”的典故。文章写了一个名叫黄香的孩子,她母亲在他9岁时就去世了,他只能跟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怕父亲受热,他就先用扇子扇凉父亲的床铺;冬天天气寒冷,黄香怕父亲受冻,就自己先钻到他父亲的床铺里把床躺热了,再让父亲睡下。这个典故就叫《扇枕温衾》。其实尽“孝”,我们不一定要像黄香一样“扇枕温衾”。“孝”,其实很简单。可能是给父母们锦衣玉食,也可能是粗茶淡饭;可能是飞跃大洋彼岸的一封美好的祝福,也可能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它们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孝”,诉说着对父母亲的一片真心。
相比我们出生时的父母亲,现在的他们显得太苍老了。他们用青春时光孕育着我们;用自己的大好时光养育着我们;用自己的清闲时光担心着我们……但是我们有些人却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这真是太不应该了!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们对他们的理解是孝、陪伴是孝、聆听是孝、勤俭节约是孝;完成他们期待的事情是孝;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一句祝福和一张卡片也是孝;在他们劳累后为他们揉肩、捶背是孝;照顾好我们自己不让他们为之操心也是孝……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大,我们回应父母的孝也就应该有多大。我将秉承着“孝”这个传统美德,为这世间送去最清澈的爱。
有一种孝,像水入江河,微乎其微,却能如氧气一样,使每一次呼吸感到顺畅舒心;有一种孝,像云过天际,不留痕迹,却能如春风一样,使每一寸心灵得到浸润荡涤。在这个平平常常的冬季,妈妈在我心中播下了“孝”的种子。
生日那天上午,我一直沉浸在难以名状的兴奋中。可是,午饭后,妈妈告诉我,外婆的腿摔伤了,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舅舅陪着她。听到这个坏消息,想到生日paty就要化为泡影,我顿时板着脸,噘起嘴,心中有一股趋之不去烦闷:外婆啊外婆,你怎么早不摔晚不摔,偏偏这个时候摔呢?妈妈急坏了,脸上愁云密布,眉头紧锁,不断打电话。好不容易挨到晚上,妈妈心不在焉地做好了晚饭招呼我吃。我伸手夹了一块西红柿炒蛋,“呸,呸,呸”,这哪是西红柿炒蛋呀?要酸掉牙了,妈妈一定是忘了往里搁盐和白糖了。再尝尝其它几个菜,没有一样合我的胃口,不是口感不佳,就是颜色不对。这就是我的生日?这就是我期待已久的生日?我呆呆地坐在餐桌旁,委屈的泪水叭嗒叭嗒地往下掉。
妈妈丝毫没有注意到我,她握着电话,在客厅踱来踱去。突然,仿佛受到某种力量的感召,妈妈把围裙一丢,夺门而出。时间像沙漏般地从指间缓缓滑过,我的心备受煎熬:妈妈上哪儿了?她去干什么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才听到门锁转动的声音。只见妈妈弯着腰背着外婆,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从门口挪进来。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沁出,顺着鬓角,一路往下,有好几颗挂在下巴,久久不肯落下来。我看见外婆的右脚用雪白的纱布缠得严严实实,活像一个大粽子。她的眉头拧成疙瘩,上唇和下唇紧紧地嘬着,时不时发出“嘘哈、嘘哈”的声音。妈妈边移动脚步边不厌其烦地问:“很疼吗?”“忍一下”声音轻轻的,却清晰地传入我的耳朵。我脸上一阵发烫:妈妈多么爱她的妈妈啊!可我刚刚还埋怨外婆摔得不是时候,我怎么能如此自私呢?
“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了弥补过错,我迅速搬来一把小凳子,用蹩脚的方言对外婆说:“外婆,小心点,把脚翘在凳子上会舒服一些。”说完,我蹲下身去,轻轻托起外婆的脚,郑重地安放在小凳子上。外婆好像忘了疼痛,眉毛微微往上扬,嘴也咧开了,不住地夸我:“沁瑜真乖,对外婆真好!”夸得我感到无地自容,巴不得有条地缝马上钻进去。
受伤的外婆在我家住下了。我常常给外婆倒水喝,帮助她上卫生间,为外婆盛饭、夹菜,有时还给外婆讲故事。妈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知道这是榜样的力量,是妈妈为我树立了一个正确的行为坐标。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字值千金。我愿沿着“孝”这条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