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爱心永恒理解万岁作文600字

admin 初一作文 2023-09-21 74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客观上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有一次我到医院看病,看到一位护士正准备给一位阿姨输液,可是那位年轻护士扎了好几下都没扎住阿姨的血管,一旁站着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心里似乎很着急,原来她是那位阿姨的女儿。我呆呆的看着这情景,我以为阿姨会责怪这位护士。可事实却超出了我的想像,当一旁的女孩刚要开口骂这位护士时却被那位阿姨拉住了她的手。当这位护士扎第六下时,她终于成功地扎住了血管!于是她满脸通红地对阿姨说:“阿姨,谢谢您,我失败了那么多次,可您却还给我机会,其实我是一个实习生,您是我的第一个病人。”阿姨听后拉着她的手微笑着说:“没关系!我的女儿也是学医学方面的,今年她也要毕业了,我希望在她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得到别人的宽容与理解。”听了阿姨的话后我很感动。

暑假,我与父亲到个旧,乘坐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座位已被坐满了,但是到了另一站点时,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挪着艰难的脚步登上了汽车。于是我急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奶奶。老奶奶温和地对我说:“孩子你怎么想起把你的座位让给我呢,让给了我你怎么办?”我也微笑着对老奶奶说:“奶奶,我的奶奶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以后她也得到别人的关怀和谦让,我是孩子站点没关系的。”

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这部作品无疑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语言简洁又不失绚丽,形式单纯又富有条理,主题却含混、多义又极为尖锐。正如文艺批评家弗朗索瓦·里卡尔在《撒坦的视角》中所写:“读他的作品,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是一种万劫不复的挑战。它的颠覆是简单、柔和隐伏、却又彻底、毫无余地。”对于这一作品,只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轻与重一向是一组神秘而模糊的对立,巴门尼德认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抛开这一认识的正误不说,轻与重的确值得我们探讨。沙子附着在大地上,它是土壤,漂浮在空中就是尘埃。人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繁衍,重力功不可没。我们离大地越近,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如果完全没有负担,我们是否就如同作者所想,只是半真的飘着,毫无意义?主人公托马斯周旋于情人与爱人之间,他既想要爱情,又不想要责任。他试图完全自由地飘荡,又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坠落地面与爱人特蕾莎了此余生。人不可能没有任何负担,想要达到庄子那般无所恃的境界,岂非痴人说梦?为功名,为善念,为情义,为信仰。入世忍得了负担,出世方了无遗憾。

然而这部作品的核心并不止于此,作者通过论证轻与重,进一步反思人性。二战的背景下,苏联入侵捷克,托马斯、萨比娜等人竭力抵抗着其影响。他们反对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带来的“媚俗”。这也体现了作者的态度,他无意反对哪种政治,他反对的是政治中对人性的捆绑,反对有政治带来的在大众中的高度符号化、模式化的情感反应。疾苦不是觉得痛苦,而是觉得应该哭;笑不是因为觉得幸福,而是觉得应该笑。这种遮蔽扭曲了人的真实情感,压抑了人性。而托马斯最终返回乡下,他的情人萨比娜迷茫离开,都与反对媚俗有一定关联,都对大众忽视人性产生深深的怀疑与失望。

在全书的最后一节《卡列宁的微笑》中,托马斯与爱人特蕾莎来到乡下生活,从表面看这是一种牧歌生活,即田园生活,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生活。但我觉得这种生活背后却隐含着毁灭。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就如媚俗,尽管作者蔑视它,但作者同样承认媚俗总是人类社会境况中的组成部分。特蕾莎虽然追求着牧歌式的生活,但作为爱情中弱势的一方,她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一步步地对托马斯诱导,使他变弱,方式便是自我堕落,通过自我毁灭来控制托马斯。在乡下的幸福生活中,忧虑却挥之不去,而他们的狗卡列宁的死亡使最后一张节笼罩上一层愁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托马斯与特蕾莎的退隐与卡列宁的死去,便是毁灭降临的开始。

这部作品的晦涩与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清楚。绚丽与死寂并存,彻底的讽刺贯穿全文。弗兰索瓦·里卡尔曾评价昆德拉“是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而我想说,这位伟大的捷克作家,是生活诗人也是侩子手。他以枪炮与玫瑰,这部不朽的作品,巡逻于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