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90

这是一整部论述性的作品,从前对于“书”的印象是里面有许多故事,是有情节的。如今是头一次接触论文式的书,本就陌生说理,读起来确实吃力。它的每句话都是要理解的,因此,只有在平心静气时用最冷静的思维才读的进去。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书只读一遍是收获不够的,有读了一遍前几章,发现了其中的框架,也能结合整本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对于现在初级水平的我,对于书中一切只能算作浅谈。

佩服书中的说理,文字在乡下是否有作用本就很难论说,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孩子对比清晰地让人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像乡下人只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为无知受到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虽然没人嘲笑他们,但说彼此“愈”确实没有根据。城里孩子学得好成绩高,但捕蚱蜢不如乡下孩子,这都是平等的,文字在乡下不如在城里普及就像城里人不懂农家知识一样是很自然的。于是要想文字下乡,文字在乡下也起到了作用,就要加快转型,充分而有力。

无论是根据书中论述,还是从实际出发,中国都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国家,一个淳朴敦厚,有着黄土一般品德的国家。中国人自身带着几分“土气”,沉稳,老实,没有心计,中国人是含蓄的,他们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克己”,这种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继承,传承至今。

曾经的乡土社会已经不复存在,正逐渐向着“浮士德式发展”。在当今中国,许多新型思想冲击着就有的传统,这是乡土社会面临的机遇,保持就有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新的文化,加快转型,这是当务之急。

按照作者对礼治的定义,中国社会仍是礼治的社会,和谐社会,一直被奉为主流,道德与法律相协调。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涉及触犯法律的事,正是由于礼治思想的准绳约束着,法律只是现代社会的标志,肃然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却不如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作者认为人治有时能取得不治而治的效果,这正是人治有着“悬疑丛与”“罚疑从去”的灵活功能。

总体看来,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是由道德维系的,是有秩序的,中国人的观念深入日常生活,随处总想播种,仅用一句“我”辨别身份,诸多细节,充斥着生活。作者说这本书算不得是定稿,也并不能说是完稿,很有道理额。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更提醒着我们明确自己的身份像土一般。

走出空调房,我来到阳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外面好热,不愧是三伏天,一大早太阳就火辣辣的,我一眼就看到我养的凤仙花耷拉着脑袋,糟糕了,昨天忘给它浇水了,花盆里的土都干的裂开了,本来已经开花的它们低着头,叶片和花朵都干瘪了,一点精神都没有,软软的垂落在枝干上,可怜兮兮的。

昨天光顾着自己乘凉了,居然把它们给忘了,我后悔的一塌糊涂,本来还等着它们结果呢。要赶紧给他们浇水啊!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了。妈妈端着一大盆水走过来,我立刻把他们倒入了花盆中,干涸的土壤贪婪的吸吮着水流,不一会儿,水就完全被土壤吸收了。我的凤仙花却还是低着头,毫无生机的样子。我有点难过。妈妈安慰我说,花儿吸收水分没有那么快,让我一会儿再来看,我伤心的回了房间。

吃完午饭,我赶紧再去看我的凤仙花,呀!花儿们精神抖擞,一点都看不出刚才毫无生机的样子,它们在阳光下挺直了腰背,叶子都伸展了开去,花儿也展开了自己明媚的笑脸。哇,太棒了,我们的科学老师说根可以吸水,原来根那么快就把水都喝掉了呀!我的凤仙花起死回生了呢!

妈妈走过来,指着楼下花园里的树木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凤仙花会耷拉着脑袋,那些大树却不会吗?”是啊,我的凤仙花天天有人浇水,花园里的树木却不是每天有人浇水的,为什么它们却那么枝叶茂盛,那么精神呢?“因为外面的大树经常被雨淋?”我想了想疑惑的问,“还是因为我们的花盆太小了?”“是因为花盆太小了。”妈妈说,“一棵小苗要长成参天大树是需要土壤的支持的啊。”

我有点明白了,没有扎根到深深的土壤里去,就不会有大树旺盛的生命力。土壤就像我们所学的知识,没有大量知识的储备,我们就不可能在阳光下自由的成长。妈妈是希望我学好知识,有沉重厚实的知识的积累,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我明白,我一定要多学习知识,不能做那颗温室里的凤仙花,等着别人每天的灌溉,而要向花园里的大树一样扎根土壤,努力汲取土壤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