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这篇小说是作者汪曾祺的一个美好的梦,这里没有打打杀杀,没有凄凉的悲惨故事,也没有悲惨的人生。
这里就是“真、善、美。”
我觉得这里的两个主人公,就是一个和尚——明子,一个乡村小姑娘——小英子。他们俩就好像是上天安排好的一样,那样的和谐,——英明啊!
小英子是一个超级活泼的女孩,像她妈妈那样利索,格挣挣的,一个叽叽呱呱的小嘴,真讨人喜。还十分喜好挖荸荠,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味儿”。
明子是十三岁出家当和尚的,在一个叫“荸荠庵”的地方,聪明记性好,又有一条好嗓子。明子在小英子家帮忙干活时,唱起了歌,那歌声让英子一家忍不住停下手中的活,纷纷称赞,都夸明子唱得好。
明子在受戒之前,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给我印象挺深,里面有俩人的对话,有小英子急切的关心,有明子的紧张,小英子的可爱,不希望让明子受戒,那一大片芦花紧密的挨在一起,缓缓地蠕动着,静悄悄地听着他们的对话,那时一切都是纯真的,有期待性的。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结尾处,又经过了那一大片芦花荡子。她一路问了明子许多话,好像一年没有见了。
还是那样亲切的关心,但话不停地从口里脱出,又是那片芦花,她还是那样静静地听着。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百花。惊起一只青蛙,擦着芦穗,扑噜噜噜飞远了……
一切都是美好的。但,结局是怎样的,没人会知道……
这美好的故事在我心头荡漾,后面将发生什么,我们要尽情想象啦。
夕阳的余晖散遍了蔚蓝的苍穹,映衬出古老城墙的身影。一块块青灰色的城砖,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留下一道道深深地印痕,缕缕霞光洒下,映射出金的、银的光。天边的层层云霞悠然地浮动着,金灿灿的色彩映衬出那个一直铭记于我心头的夕阳里最美丽的微笑。
那是西安明城墙上的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那天我骑着自行车在古老的城道上颠簸,虽然道路并不平坦,但我的速度仍是飞快。绕着城墙一路飞驰着,经过许久的骑行,时间已不知不觉从正当午至夕阳西斜,碧蓝的天空已被余晖染透,金灿灿的色彩向四面八方漫延。当我骑到西门围墙时,远远地望见道路中间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外国人,棕黑色的头发里露出几缕银丝,白白的皮肤,高高的鼻梁,正拿着手机拍城墙呢!我连忙刹住车,在边上等着。徐徐的晚风吹拂在我的脸上,凉飕飕的,金灿灿的余晖泼洒在我身上,才有了一丝暖意。
我就这样慢慢地等着,看着他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一会儿向左走一点,一会儿又向右偏一点,不断地调整拍摄的角度,完全没有发觉我的存在。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站定了,拍好了照片。他照完,抬起头来看见了身旁的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冲我微微一笑,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正想说不用谢,但转念一想他可能听不懂中文,于是也冲他微微一笑,上了自行车,继续向前飞驰。
暮色更浓了,迎面而来的阵阵晚风越来越凉,但我的心里却越来越温暖。满心的回忆——那位外国人,那张微笑的脸庞,在夕阳的映衬下,金灿灿的,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不由地泛起一阵一阵的甜蜜。虽然我与他素不相识,更无法用语言交流,但是一个微笑就可以让双方都心领神会,倍感亲切。有时候,人与人之间,是否相识并不重要,是否能用语言交流也不重要,只要心心相印,互相关心,友谊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一件小事中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
夕阳渐渐消失了,暮色全方位降临于西安的四面八方,我的心依旧是温暖的、甜蜜的,我不会忘记这一刻,更不会忘记这夕阳下最美丽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