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人与“人”,里面与外面作文800字

admin 初三作文 2023-09-21 69

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外面。

没错,外面,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人烟稀少的外面——这可能是现代对自然的定义。

人与自然,本事一体。但现在,自然到外面去了。也许在某种意义上,现在,自然与“人”不是一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陶渊明那个时代,自然就是需要,就是“无车马喧”的,而“车马喧”是“人”创造的。“人”为了所谓的“方便”创造出这些“必需品”,使“人”不再像人。

如果我们回到创世纪,在那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和谐。那时,伊甸园中没有羞耻,没有金钱,人不会相互攀比,没有基督教中严格的一切罪。那时,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

当亚当夏娃受了诱惑被逐出伊甸园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在渐渐疏远。自然是简朴的,自然是贞洁的。人脱离了自然的简朴贞洁,成为“人”——欺骗、炫耀,相互攀比等等不同于自然的种种在“人”身上呈现。

“人”与自然是不同的。

“人”创造了除自然外的另一个世界,这是“里面”,这是我们生活的水泥森林。有“人”享受它。人在某些“人”看来颇为荒唐。

现在这个“里面”没有人,但有“人”在努力成为人。

人在“人”看来可能是难以想象的,就像《自然》中的“对于她的简朴,我们的智慧多么无力”。

“外面”也米有人,因为人都变成了“人”。对于“人”来说“里面”才是安全的。

“人”本属于自然。

“人”也渴望回到自然——不是所有“人”。自然在“人”心里,很小。

自然的主人变成了动物——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因为动物也在迈向“动物”,只是它们不够聪明,不能创造另一个世界,所以动物还属于自然。

有时候“人”的世界在攻打自然世界——当然“人”世界的土地属于自然,“人”还想扩大自己的领土。“人”做出了哪些事情,不用多说。

在“人”的世界有时还能看到自然的影子——就像透过窗户看月亮,那要在夜晚才能看到,因为那时“人”都睡了,大都安静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才会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自然之影——但那也只是一个影子。

真正的自然,在外面,“人”烟稀少的地方——地球上无处没有“人”,只是有些地方“人”多些,有些地方“人”少些。宇宙中的自然,外面在地球上呈现得最美,“人”却在破坏它。

只希望“人”能早些回归成人,建造出更多真正的自然,少来一些水泥森林。“人”也许不能好好在外面生存,但人能。

自然是什么

自然是什么

只是植物、动物的天下吗

自然是外面

自然是贞洁朴实的天地

自然是没有“人”的外面

自然也是“人”的故乡

人心渴望的地方

“江山如此多娇”,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无数珍惜瑰宝流传世间。孰不知,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却是那精妙绝伦的语言。

我时常想象着那个夜晚,先是黑云压境,然后一道横空霹雳,火种便降临人间。那时我们的祖先起初也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改变,除了发现烤过的肉比生鲜要更可口——直到出现语言。何谓语言?用来沟通交流工具。语言的出现,使祖先们终于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基于此,又有了交易。渐渐地,祖先们通过语言这项财富去了解他人思想,促使拥有共同思想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就有了组织,规则,乃至国家。至此,文明早就在不知不觉间诞生,如此顺理成章。可谁又能预想到,当年那些“龙飞凤舞”的甲骨画符,竟会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开端。

语言不只是衍生出文明的功臣,还是文化精华的绝佳载体。商周的语言,古朴而神秘;春秋战国的语言,微言而大义。唐宋的诗词书画,更是站在了语言文化的又一个顶峰,之后元明曲赋又无不是道道风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底蕴,在形式各色的语言描绘下展现地淋漓尽致。试问,若是中华汉字没有博大精深的内涵亦或悠久的历史沉淀,又何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又何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的句句铿锵?

记得之前看过的某抗战剧中的某司令官说:“要记住,我们是永远说中国话的!“语言不只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国家团结安定的根本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当中所蕴含的,可以小到文学手法,亦可大到家国情怀。

重视语言,运用语言,珍惜语言吧!只因语言创造文明,传承文明,最终又回馈文明,作为我们永远的财富。这样,即使你身处异国他乡,能够在某条街道,亦或某个店铺,猛然地听到一句乡音,也足以令你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