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过很多西餐厅的罗宋汤,但吃来吃去还是妈妈做的最好吃。我一直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按理说,妈妈的手艺是比不过西餐厅主厨的手艺的。
罗宋汤最早发源于乌克兰,其实就是当地的一道浓菜汤。我喜欢罗宋汤起先是因为它的颜色:橙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芹菜、紫色的紫甘蓝、红色的番茄和牛肉炖在一起,看起来色彩缤纷,十分吸引人的眼球。后来真正喜欢上它,是因为那独特的口感。
今天妈妈又给我做罗宋汤了。罗宋汤做起来并不费力,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耐心。妈妈把胡萝卜、西芹、紫甘蓝、还有番茄清洗过后,切成了小丁放在一边。这时,她在锅中放入黄油,然后倒入切成小块的牛肉翻炒,过了一会儿她往锅里倒了不少水,盖上盖子继续焖烧。大约烧了20分钟,她又打开锅盖将那些蔬菜丁全部倒入了牛肉汤中,还加了两大勺的番茄酱呢。这一大锅罗宋汤便在火上慢慢熬煮……
又一个20分钟过去了,我闻着锅里飘出的香味,迫不及待地嚷着:“妈妈,要不要好了?我好想吃啊!”妈妈笑着说:“别急,罗宋汤的美味在于耐心,心急是尝不到美味的。”我恍然大悟:一碗好的罗宋汤,还在于煮菜人的耐心。又等了一会儿,妈妈拿出一小包调料,倒入了汤中,我很好奇,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呀?”妈妈神秘地说:“这叫披萨草,一碗纯正的罗宋汤不能缺了它。”果然,加了披萨草,这汤闻起来跟西餐厅的一个样儿。
终于,妈妈给我盛出来一碗等待已久的罗宋汤。每回吃罗宋汤,我都喜欢先舀一勺汤汁,细细品味,今天也一样。那是一种鲜中带着酸爽的滋味,汤汁划过喉咙的时候,感觉全身每个细胞都打开了。然后我再舀起一勺子蔬菜:胡萝卜的酥软,芹菜的爽脆,再加上番茄那特有的酸融合在一起,你会觉得整个人都沉浸在这美味中了。这时你再夹起一块牛肉,酥而不烂,嚼起来毫不费力。妈妈坐在边上看我吃,明明是我在吃,可她的脸上却是满足的笑容。
哦!我终于找到答案了:妈妈做的罗宋汤好喝,那是因为里面多了一味调料——爱!
“宇啊,妈妈今天加班,大概不能给你做饭了。冰箱里有包子,你拿出来腾腾吃了吧……”
从冰箱拿出包子,放进蒸锅中蒸好,端出,食进。
“真怀念以前奶奶蒸的包子呢,”说着,我摸了摸嘴,自言自语道:“那吃完可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啊!”
现在回想起来,我第一次吃奶奶蒸的包子时,应该是八岁吧……
爸爸妈妈因为太忙,把奶奶接过来照顾我。奶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整天忙东忙西的,一刻不闲。这不,奶奶来了之后,家里的伙食质量是直线上升。
“宇啊!吃点包子吧,奶奶蒸的,”奶奶把包子放在桌前,“别离那么近,那样看书对眼睛不好,再说你这都看了一个小时了,该休息休息了。”奶奶说我写字太多,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次阻止我。
“好好好。”我满不在乎的把手中的书放下,拿起了包子。“好烫!”说着我便把包子从右手扔到左手,再从左手扔回来。这么反反复复二十多次后才不烫手。
“你慢点,这刚出锅,烫得很。别那么着急,又没人跟你抢,”奶奶说着摸了摸我的头,“你啊,你这个急性子要改,要不然以后要吃大亏的。”奶奶手心的温度啊,我现在还记得。
“我知道了,你这句话都说了不下三十遍了,”我一脸不悦,“还有,不要摸我的头。”
奶奶蒸的包子,占尽了色香味。白白胖胖的,香气扑鼻。咬一口,鲜得我想把自己的舌头吞下去。包子的香味啊,我现在还记得。
我一边吃一边说:“这包子真好吃!”
“是吧,这是我亲手做的肉包,可跟外面饭馆的不一样,货真价实,不掺半点假!”说着,奶奶便自豪的掐起了腰,“你奶奶我做的包子,吃完了人人都说好!”
“那以后多做给我吃吧!”
“既然你这么喜欢,我以后就每周都做给你吃!”说罢,奶奶又拍了拍我的头。
“我说过了,不要摸……不要摸也不要拍我的头!”
“好好好。”奶奶呵呵笑着。
至今,我还记得那包子的味道,也还记得奶奶的好。
奶奶希望以后经常给我蒸包子,我希望长大了好好孝敬奶奶。可是,我们忘记了岁月经不起等待。
奶奶去世了,可奶奶身上的味道,奶奶蒸的包子的味道,仍然顽固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奶奶是一个穆斯林,我愿她在真主的怀抱中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