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受人瞩目的,可观察后才会发觉,十四的月亮才是我所期待的。
满月令人满意,所以在十五前的月总会显得些许凄凉。可能是因为主角不是她。从科学的角度,他确实不是主角,毕竟没有运行到地球与太阳的正中间,正如表演前的一段舞蹈,绝不能抢了正剧的风头。
为什么会喜欢十四的月?也许是因为这样的月才真实,在我心里,那天的月亮一直在向满月学习,后者有多亮,前者就争着去模仿,而满月一直是她的榜样。
月亮为什么会有日子区分,应该就是和人一样,每个月亮每天都不一样,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特色,尽力去模仿榜样,但不会迷失自己,可能这就是十四月的特点吧。
从古至今欣赏满月的诗数不胜数,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广为流传,用明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我自知是不能与苏轼媲美,但我始终觉得十四的月和自己并无区别,只不过是没那么接近完美,没那么好的定力,不让自己迷失。阴晴圆缺这个词还用不到现在的我身上,自己不过是个没见过大风大浪的小屁孩。
第一次寻找榜样的时候,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或说是自不量力,到最后未能像十四月一样成功,且毫无进步;但一段段的摸索后,我才发现,做不好自己,是总想着做别人。榜样是榜样,别人是别人,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做别人。
仅仅看一个月亮是看不出那么多的,因为月亮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月亮,她就像是一面镜子,那边是成功了的自己。终有一日,那将不是一面镜子,我就会成为十四的月。
为什么不本着十五的满月去?十全十美连机器人都做不到!最美的月送给自己,也是自己。
屹立在光阴的路口,随着历史的风,倒向流淌,去寻找一段三百年前的青梅旧事,打捞一场深沉如海的清朝遗梦。他就像是一颗被闪烁群星环绕的月亮,带着璀璨的光环。
为他的夺目而高洁,点赞……
纳兰容若,降生在漫天飞雪的腊月,那一天纳兰府里,所有庭院的梅花,都在纷飞的雪中傲然绽放,仿佛要将一生的芬芳都散尽,只为他纳兰容若。
小小的她在父亲精细准备的抓周活动上,一手紧握毛笔,一手紧握珠叉,看来,时光早已自作主张的安排好人事,注定他在文学上有一番成就,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痴情种……
五岁的他,便可吟诗作赋,他的射艺,更是惊人。纳兰明珠(纳兰容若的父亲)举办了一场射箭比赛,与容若年龄相仿的王公大臣的公子,都前来赴宴。八岁的他,穿上父亲精心准备的铠甲,有着大漠边疆,层云万里的豪情,他挽弓射箭,命中靶心,令在场的人赞不绝口。
容若的仕途可谓是顺水行舟位于众人眼中的职位──康熙的贴身侍卫。十八岁的康熙皇帝,也折服于十七岁的容若,欣赏他的才情,更羡慕容若的无拘无束……为平复边疆的战争,康熙皇帝御驾亲征,而身为贴身侍卫的容若不可避免的随军出征。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听着鼓角争鸣,看着刀光剑影,看着那么多血肉之躯在身旁倒下,纳心容若那颗温润的心也热血沸腾,在死亡面前,纳兰是这样的苍白,他以为可以手持刀剑,无视腥风血雨。他错了,他悲悯软弱的性格,注定不能成就大业。
荒草之下,白骨森森,流水之上。血流成河,战争虽然激烈,却没有持续多长,短暂的就像做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梦。而纳兰容若却明白了,明白了康熙不给自己更高职位的原因,明白了自己与驰骋疆场无缘……而这一切只因为他悲悯软弱。而这却影响不了他在文学上的辉煌。
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慵懒,院里的紫薇开花彩蝶在花丛里酣睡,手捧着纳兰容若的《饮水词》,三百多年了多么遥远的距离,足以让沧海化作桑田,可这沉淀已久的书香仍沁人心脾……
尘世的暖,可以透过黄土的凉,传递给他们一缕清风,一束阳光,一剪月色,我们捧读《饮水词》时,不应给容若一抹微笑,一句赞赏吗?为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