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近些日子有一则新闻引得网民热议,一人因不守规矩而使母亲丧生虎口,老虎伤人事件为人们再次敲响了警钟,让人不禁感慨:还是守规则对人们大有益处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人的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请且看萧何下任宰相曹参遵守老一辈人留下的制度,无为而天下太平,亦有陶渊明遵守内心规矩,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留下一段佳话。无独有偶,外国一神童坚持先按规则读高中,后被名校牛津录取。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守规则对人们大有益处。请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那么一天中因交通事故丧生者将以几何倍数增长,如果没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想必作奸犯科之事也将频繁发生,如果到那时人们才认识到守规则的重要性,只怕为时已晚矣。
正所谓有光照的地方一定会有影子。昔子路家有盈财,赎人不要报销,孔子斥责他使多少国人不得归乡,此之谓得小德而失大德。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因自身放浪形骸,不守规矩,最终也只能在刑场抚琴一曲,叹曰:“广陵散绝矣!”而后横目就死,《庄子》中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成理”便是告诫人们要遵守规矩,假若一个人非要打破这天地间的规矩,同日月争辉,最终也只能落得个悲惨结局罢了。
有人可能会说“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强调创新的重要,可是创新需要在旧有的规矩之上建立,如果要打破所有的规矩,一味创新的话,想必此举就同“亢龙有悔,盈不在久”无异了。
在学习过程中亦要守规则,倘若一个人在写作文时天马行空,亦或是不按照答题模式规范作答,那么名落孙山也在情理之中了,在日常养成合理规范的答题习惯,定会使我等增分不少。再看现代社会,国家一再强调要人们做遵纪守法的公民,诚然,规则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但破坏规则者仍有不少,我等青少年应摒弃这种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树立起一竿守规则的大旗,做到“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方为人间正道。
孔子的“从心所欲”是因为“不逾矩”,墨守成规也绝不是贬义词,我欲言,守规则对人们大有裨益。
走回故乡的楼阁中,抚着沿窗一线的镂花窗纹路,有的已是遍布了灰尘,有的早已斑驳得只剩物是人非的沧桑,我推开了那扇旧门,深吸了一口气——今天,我是要来行使一项特别的仪式的。
整理好那些旧书,泛黄的报纸,把它们处于窗明几净的静谧之中。打理好那些带着轻微樟脑丸气息的中山装,按照外公生前喜欢的样式叠好,整齐的,一动不动。沏一壶铁观音,幽香冲淡尘土的腥味,打开抑扬顿挫的昆曲,婉转流丽的音色打破胶凝的空气。终于,一切回到了他生前应有的样子,我屏住了呼息,不断不断,从我黑暗无穷的嘈杂记忆里,寻觅寻觅,触及到那缕恬淡的温暖。我拼命地攫住了它,忽然有一丝光打在了我的额前,宛若一枚花钿,引着我走出黢黑的时空漩涡中。
我睁开了眼,初夏的鸟声隐隐传来,淡紫色的泡桐花从枝头伸展开了双翅,茶香从楼下盈然涌上,环绕在我的鼻翼间。书,中山装,茶,收音机,我一一环视四周,仿佛如旧,又似乎无变化,莫非我又失败了?
回到另一个晚两年的时空于我这种初学者已是不易的事了。若想再见到逝去的亲人,我只有在另一年中他逝世的那一天才会有机会借助神明的力量穿越回去,停留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若这次再以失败结束,我又将苦等上一年。
我推开了门,四周嘈嘈切切的声音忽然都消匿了下去,惟有我的心跳声,如雷鸣般,一下两下,击打着我的身躯。我悄然地下了楼,看见了在厨房里细碎切着小葱段外婆。试探又犹疑,期待又害怕失望,我还是开口问了:“阿婆,外公还在吗?”
外婆缓缓地抬起了头,从黄昏里,静静的余晖中向我走来,我几近停下来思考。她忽然笑着拿一侧的报纸朝我敲过来,说:“傻孩子,想什么呢,你外公出去给你买桂花糕了,还有一会儿才能回来呢?”
我顿时冲出了房间,跑向街道,跑向人群,好似穿越了时间的轨道,好似打破了生死的界线,好似翻越了无数座山与河。我一壁张望着匆忙的车流,一壁数着剩余的时间,一壁奔跑,一壁强忍住酸涩的鼻头。
“囡囡,你怎么在这儿?”
回过头,驻足,我睁开了双眼。
外公在街道的另一侧,清瘦的手提着沉甸甸的两袋桂花糕,如我记忆里一般的——他总是这样对我笑的。
我用尽全身力气,向他跑去,像那个十三岁的少女,三年前的我一样,扑入了他的怀抱。
我爱你,我说。他笑着搂住了我的肩,缓缓的,他消失了,连同桂花糕。街道仍在,匆忙依旧。可我想说的话,憋在心中十六年,终于让他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