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罗生门读后感8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104

“最聪明的处事法,乃是既看清世俗,又活的与之不相矛盾。”只此一句,就将芥川龙之介的敏感性和通透性表露无疑。

芥川龙之介其人,若不知其小说家的身份,仅通过黑白照片拜见真容,或许很难想象这位天庭饱满、相貌堂堂、目光深邃、气质潇洒的男子,会在由而立之年迈向不惑之年时不负‘龙’吟之威的文坛成就中主动赴死,只留下那些至今仍震撼世间、大大小小的华彩篇章,任由它们长啸九天。

芥川自书中走入人生,在人生中见识到与书中理想相矛盾的现实,遂对现实产生思考,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困惑和失望。在这篇小说的末尾,芥川借卢生之口表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因人生如梦,才需真活。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芥川经常对人生、对人性表示蔑视,同时,又常常对人生、对人性感到喜爱。他的通透也表现在参透生死轮回、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概念上。他的小说,不但追求挖掘深刻的立益,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

笛卡尔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么,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你有必要对所有事物至少怀疑一次。”芥川本人亦在《小说做法十则》中阐述∶“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虽然芥川和笛卡尔的讨论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体上说,怀疑主义是这样一个倾向∶它是工具,不是态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场。

1950年,《竹林中》的故事被电影大师黑泽明搬上银幕,并改名为《罗生门》。故事中的人物从竹林中移到了罗生门下,与另一篇《罗生门》做了完美融合。从大的方向上看,《罗生门》与《竹林中》一样,都是冷静的将人性和利己主义剖析出来,展示在读者面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位大文豪充满了崇拜,进而主动通过他的其他作品细细品味他给人精神上带来的震撼与启发。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候着读者光顾。”非但不是如此,他去世后仅八年时间,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作为读者,不胜欣喜。

生活中,平常小事也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

火伞高张,教室像是微波炉一般的闷热,空气都在灼烧着皮肤。豆大的汗珠顺着发丝滴落,我握紧拳头,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的等着试卷发到手中。

接过同学递来的试卷,看到上面的成绩,我瞬间像是坠落到了冰窖里,浑身冰冷,指尖禁不住地颤抖。那糟糕的数字否定了我全部的努力,之前的辛苦全都白费。我这样想着,心中越发落寞,在考试前还对妈妈信誓旦旦地保证过这次一定会考好,可没想到最终却演变成了如今的结局。我不知道回家怎样面对妈妈。

下课铃响起,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家了,我坐在座位上,迟迟不肯起身。

许久,我背起书包,慢吞吞地往家走。像是荆棘缠身,又像是陷入泥泞,我走的极慢。

到了家,妈妈坐在沙发上沏茶,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我害怕从她的眼神中读出失望。

“过来坐。”妈妈的语气极轻极柔,安抚着我忐忑的心。我坐到妈妈身边,静静地等待着一会儿的“狂风暴雨”。

妈妈把沏好的茶放到我面前,只简单说了句“尝尝”。我端起茶来品尝,只觉得一阵苦涩。妈妈又再次重新沏了一杯让我尝,与之前的不同,这次的虽苦涩却回味酣甜。

“欲速则不达。我曾经跟你姥姥学沏茶时,总沏不出酣甜的味道。后来我才知道,沏茶时只有心静才能沏出好茶……”妈妈意味深长的说着。

我恍然大悟。是啊,凡是如茶,心若不静,怎得能品出酣甜,唯有苦涩盈绕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