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门口有一棵桂树。
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被栽种在那儿的,似乎打我记事以来,它就一直在那儿。
站在树下,往上看,桂树尽收眼底:粗糙的枝干,上面斑斑点点,细小的纹理有的卷曲成一个个漩涡,有的扭成一条条曲线。摸着它,会联想到老人那和蔼的面容。一个个分枝从中抽出,做出一个“拥抱”的姿态,仿佛想要拥抱周围的一切。一片片四季常绿的叶子迎风摇曳着,像是在频频点头……
一到秋季,桂树上就热闹了。似乎,在一夜之间,被闷了半年的桂花就急不可耐地纷纷钻出来。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那桂花,便是“秋意闹”了!数不胜数的桂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坐在树上开大会,若不是桂花香沁人心脾,还以为是昨夜仙女落下的流星!
我一直认为,桂花是桂树的希望。夜晚,只要将窗子开出狭狭的一条缝,桂花香便溢满了整个房间,伴人做一个桂花芬芳的梦。
年复一年,桂树渐渐长高了。最高的那几个枝丫,直直伸向天空,宛如这一棵桂树对广阔天空的邀请。
但,这邀请并不是人人都欣赏。在一个阴天的下午,一群带着锯子的人卸下了它的枝干,也卸下了它的梦。
桂树几乎变成了一个桩。
今年还能闻到桂花香吗?
我望着那“桩”,失落地想。
……
秋季的一天,我走过桂树“桩”。突然,我嗅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桂花香!
我停住了脚步。
难道……
我转过身。这一次,我清清楚楚地看到,桂树“桩”上抽出了嫩绿的新枝,犹如几面小旗在风中飘扬。几朵桂花,夹杂其间,傲然开放……
从此以后,我常想起那棵桂树,它在我遇到困难时激励着我,告诉我:让他们说去吧,记住,前途一片光明!
旭日漫过窗纱,柔光圈着白纸黑字愈渐迷离,沉寂在指尖翻页的摩挲声中。欲浅尝辄止,奈何却陷在这无限温暖里。我所渴望的,不过是一缕暖阳,一本闲书罢了。
待这天破晓,阳光入怀,最闲适的,自然是刚好从床头捧出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刚好气温适宜,刚好耳边伴着鸟鸣嘤嘤,刚好周围安静。此时无需多言,便是最佳。若是渴了,泡一壶清茗,微抿一口,嘴角带着沁香伴读。
读《红楼梦》,仿佛置身大观园,门栏窗皆是细雕,并无朱粉涂饰,贾宝玉树下无奈的叹息,一介才子,多情叛逆,与林黛玉情投意合却因种种坎坷未结成连理。我独坐窗前,轻瞥窗外树影婆娑,悲悯贾宝玉的坎坷一生。记忆中与清朝才子纳兰容若的形象重叠,不由得唏嘘这两人的命运是如此相似。
纳兰容若的一生,沿着宿命的轨迹行走,不偏不倚,不长不短,整整三十载。在佛前,他素淡如菊,却可以度化苍生。在人间,他繁花似锦,却终究不如一株草木。他是多情的,每一次爱情的结束都是苦涩的,青梅的离开,正妻卢氏的死亡,而他最终也还是辜负了梦里江南的另一位绝代佳人。他的一生输给了爱情,但他的友情、他的成就却是无人能及的。康熙视他为知己,封他做侍卫,而他将柔情所就的一部部诗作融合在一卷“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饮水词》诗集中。品纳兰容若的人生,好似打捞一场深沉如海的清朝遗梦。我们能够做的,不过是透过黄土的凉,给予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影,而这些足够捂热他们的寒冷。
上午领略完几百年前的旧事佳人,下午的闲暇时光总是美妙的。踱步户外靠近大自然,闻尽夏日芳香,眼眶装满世界。在街头小店轻啜冰饮,在复古情趣的街区漫步,稀疏光影捎上最温暖的光芒环绕,把我们拥入怀中。若是累了,便倚一床柔软,枕着书香,浅浅而眠。
其实,我所渴望的,不过是一缕暖阳,一本闲书,一份自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