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会有内心悲伤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缓解自己的悲伤。我也不例外:当我心情不好时,我会去诗,因为诗中风景总能给予我安慰。
那是一次月考,我信誓旦旦地走进考试,满怀信心地回到家,对爸妈说:“我一定可以拿到全班前十。”
可当成绩发下来时,我的心仿佛被人拿刀狠狠地捅了几刀,十分失落。——第三十二名!眼泪在我眼珠子里打转。
为了不让它流出,我只得忍着心疼,强装镇定地翻开书。也许是一个巧合吧,我第一眼所见的,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原来古人也如此多愁。可再看全文,却似乎他为什么没有流露出乡愁,又想:原来古人也不会把愁轻易流露出来。可当我翻到下一页时,这个“结论”就被推翻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首“秋思之祖”在我眼中,仿佛是我心灵的剪影,黄土道上,一个一马,西风徐徐,多么悲伤啊!只不过马致远是愁思乡,我是愁分数。
不想看这么凄凉的诗了,再一翻,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在流瀑间,我仿佛感受到了那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壮志,把我从失败的阴影中拉了出来,把我带到了壮阔的庐山瀑布前,哗哗的流水,徐徐的微风,让我一领它的雄伟。
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李白的万丈豪情使我沉醉于他那气吞山河的诗歌,让我完全走出了阴影,全身心地投入于青莲居士的诗中。
合上书,闭目养神,发现:诗中的风景无尽,它让我们走出困境,让我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有稻田里的金黄,有大海深幽又略显神秘的蓝色;有森林那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的绿色……但在众多色彩中,我最难忘的就是那一抹夕阳红。
又是一年国庆,回乡是必不可少的。这次,我和父母回乡下看爷爷。那天,又是黄昏,我和爷爷走在乡间的路上,夕阳渐渐下山,最后一抹红色照着周围的云霞,云朵随微风飘动,使夕阳红多了一份动感。爷爷停住了脚步,看着那一抹夕阳红。嗯,爷爷熟悉这夕阳红。
爷爷年轻时是一名煤矿工人,每天都早出晚归,在伸手不见五指、潮湿的、狭小的洞里挖煤。爷爷当时整日弯腰,但他不怕艰辛,不怕危险地坚持了下来。爷爷总是爱说有关工作完了之后做些什么,而每次都说在傍晚,看着夕阳落山,走回家中。因此,当时的夕阳红对爷爷来说是一天辛苦工作的结束,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的开始。
我出生以后,经常回乡下看爷爷。爷爷早已退休了,又做了农民。爷爷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在我的印象中,爷爷总是在傍晚走回家中,一手叉腰,肩上扛着锄头,大汗浃背,一抹夕阳红洒在爷爷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领着我走在夕阳下的田埂上。对于爷爷来说,天天都是快乐的,春天的夕阳下,是对好收成的期望;秋天的落日中,是沉甸甸的稻谷;早上,是全新一天的开始;晚上,是辛勤劳作的结束。无论是好收成还是谷粒稀薄,爷爷总是笑着,因为看着每一天的夕阳,就是满足。
爷爷老了,过了年就七十四了,手脚不便使他再也无法下田。而爷爷最喜欢的也就如此:夕阳下,微笑着看远处的田野。很久,他转过身来。夕阳下,一个垂垂老者,红的霞,挺的背,一抹色彩,一幅绝美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