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捉小鱼作文600字

admin 初一作文 2023-09-21 115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爸爸来到河边。在阳光下,河水显得金光闪闪,那离岸边一米远的地方,一大片、一大片的浮萍绿油油的,在水面上摇曳着,隐隐约约地看到小鱼在活泼地玩耍,它们摇头摆尾的,激起一层一层的涟漪,真是可爱。

看着这些小鱼,我心里痒痒的,总想捉住它们,可是我们只是来散步的,根本没带鱼钩。这可怎么办呀?我正沮丧的时候,突然,我想起书上说过,可以用矿泉水瓶捉小鱼,太好了!我和爸爸马上行动起来。

我拿起小剪刀,把瓶子剪成了两半,把瓶口反过来,放在较大的那一半里,我们用线把两半固定好,我和爸爸都半信半疑,也不知道能不能把可爱的小鱼捉上来。

我们把中午的剩饭做成的饵料:碎馍渣、骨头放进了瓶子,爸爸把瓶子绑上绳儿,用力地抛进了水里,我们都期待快看到满瓶的小鱼。

过了大概半个钟头,我的好奇心就促使我来到抛瓶子的地方,拉起了瓶子,哎呀!真沉,我还以为大鱼上钩了呢,捞上来一看,原来是那些浮萍在捣乱。我把浮萍扔掉,意外地发现瓶子里有十多条小鱼,我欣喜若狂,就像中了五千万大奖一样。我小心翼翼地拿着瓶子,把它们放在水桶中,看它们快乐地游来游去,真是美丽极了!

这种鱼小巧玲珑,是半透明的,鱼骨清晰可见,黑葡萄似的眼睛,周围还有一圈淡淡的红色,嘴巴一翕一张,吐着小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真可爱!

我想把它们带回家养着,可是又想起看过的动画片《悬崖上的金鱼姬》里的金鱼波妞。这些机灵的小生命和波妞好像啊,一样的精致,一样的充满活力!我担心带回家里养不活,只好恋恋不舍地把小鱼放回了大自然的怀抱里。

捉小鱼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小鱼虽被放回了河里,美妙的时光却留在了我的心头。

到河北北部的塞罕坝,看到一望无际的林海,绿色前呼后拥般扑向眼帘,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塞罕坝的美,不是小家碧玉般的清秀,而是自有一种阔大的气象。杜甫有诗云“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或许正适合描述这里。

在塞罕坝,不难看到这样一条简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今天的塞罕坝,游人如织。林海湿地、百草千花,莫不可供流连赏玩。然而翻出近60年前的照片,却是一副“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样子,草木稀疏,沙漠广布,一派萧条景象。

塞罕坝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或许来此一游的旅客,未必能了解这前因后果。唯有了解了塞罕坝的历史,我们才能对塞罕坝的美有一种更为立体的认识,才能重新感知塞罕坝美景的厚重。

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塞罕坝附近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原始森林荡然无存。这个昔日“美丽的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直到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下达相关通知。自此,塞罕坝开始了持续至今的生态修复工程。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塞罕坝林场寸草不生,黄土一片,但是这个时候从祖国各地来了三百多个年轻人——平均年龄就只是二十四左右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的,带着一片赤心来到了这个荒漠,他们就是第一代塞罕坝人。

曹国刚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当时没有太多先进的工具,只是锄头铲子,工作都是自己亲手做,自己锄地,自己种树,自己取水……

曹国刚平生最大的心愿是把油松引上塞罕坝,丰富林场的树种结构。于是,他半辈子的心血就花在这件事上。善于借助“外脑”的他,还邀请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一道联合攻关。

可惜,身体不由人。他咬紧牙关攻克技术难题,疾病却紧紧“咬”住他不放——他患上了肺心病,呼吸困难,心肺衰竭。说话都成了问题。他就用笔写,写自己获取的经验,写进一步的设想,写内心的愿望,写到满头大汗还是不肯停歇。

妻子了解他的脾性,哭着喊:“你放心吧,我还让孩子搞林,把油松引上塞罕坝!”

在塞罕坝林场中,他们已经有三代人在为此付出自己的心血了。有一句话说得好:每一个青春都饱经风霜,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就是因为他们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让塞罕坝林场从之前的第一棵树到现在的120万亩的靓丽风景线,这个林场的景观让世界上是所有人有惊叹不已,为之佩服。也正是因为塞罕坝人,才让整个世界看到了人类创造绿色文明的奇迹。

在塞罕坝林场职工说:“这里有多少树木,也就有多少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由塞罕坝人亲手种下,都凝结着汗水与青春,我们已难以想象在当年的极端条件下,他们是如何打赢这浩大的生态攻坚战的。

“最美的青春”这部电视剧就是演绎塞罕坝人,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正像林区的松柏一样,他们因坚守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