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在山坳里亮了。
被雨水滋润过的石板小径上,响着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即使是傍晚,人们还是慢悠悠地走着,丝毫没有一丝急迫。屋檐上的雨慢慢从瓦上滑下来,滴在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奶奶身旁,她小小的,皱巴巴的手正编着一个草篓,一旁的木椅上放置着冉冉飘香的绿茶。苗寨的人们,过着一种与世隔绝,和和平平的慢生活嘞!
夜,笼罩了整个寂静的山坳。
家家户户的木格窗里,飘出了饭菜浓郁的香。旅店的老板端了几碗合着青葱的扁面热情的招待了我们,扁面的香味,可能在繁华的大都市里不足为奇,但在这小小的山坳里,却是家家户户的珍馐佳肴呢。
飘香的葱味,滚烫的扁面,不仅饱了我们的肚,更温暖了心。看着老板淳朴真实的笑,我们突然感受到这些山民与生俱来的老实,与生俱来的热情,还有与生俱来的好心肠。淳朴是真,他们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独有自己的一份清净与自在。
月,跃上了树梢。
千户苗寨的夜景,是有一种朴实美,震撼美的。从高高的观景台上看去,整片山坳都亮起了星星点点的光,地上没有璀璨的星空,可那明朗的灯光却胜似星空,黑黑的土地上,亮着一盏又一盏明亮的灯。廊桥上,屋檐上,房里屋外,甚至连那条清清的河上,都点满了明黄色的灯。灯和灯之间,可以说是密密麻麻的,可从远处一看,却又是稀疏分离的。灯光映在河水上,一看,仿佛一旁的柳梢上都点满了灯。人流穿梭在灯中,也变成了金黄的,刹那时,竟分不清灯在何处,而游人又在何处了。可是真正的灯如昼而游人又如织般了。
清晨,白光射进山坳时,不知是哪种小雀已经在偶偶细语了。
苗寨的早晨,才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分。石板小径上响着木头轱辘嘎吱转动的响声,板车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吃食。什么香辣粉条啊,甜糍粑啦,毛豆腐啦……都飘着独属自己的香味。待小贩刚摆好摊子,就会有一大群人呼啦啦涌上来,也不用叫卖,也不用推销,只待清晨的山凤把吃食的香味一阵阵送出去,便有一群有一群络绎不绝的游客或山民一路吃一路看的逛过来,买走东家的西瓜,买走西家的糍粑,不用担心东西卖不出去,那山风是你最好的伙伴,必会将家家户户的零嘴儿,吃食“送到”人们的手里。苗家的清晨,于是就在一阵阵的香味里流逝了……
苗家人,苗家景,苗家的小食,都带着一份淳朴,一份幸福,一份不平凡的平凡……
我见过气势磅礴的长江,见过平静温柔的西湖,见过活泼欢快的小溪,却从来没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我们来到了福建西沙湾,碧蓝的大海犹如一个巨大的屏障,使泉州的人们脱离了炎热,给人们带来了凉爽。
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太阳从地平线缓缓探出头来,伸了个懒腰,揉揉惺忪的眼睛,开始了忙碌的一天。走出酒店,一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沙子,金灿灿的沙子是那么柔软,好像回到了妈妈的怀抱,迎着清凉的海风,听着海浪诉说,仿佛身处仙境之中。蓝蓝的天空中白云悠闲的散着步,犹如一条蓝布上绣了几朵洁白如雪的花。几只海鸥与白云作伴,开心的玩耍着,“叽叽喳喳”,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下午,海边已是人山人海,沙滩上多了许多沙堡,贝壳。五颜六色的贝壳千奇百怪,数不胜数,地上除了沙堡,几乎都铺满了贝壳,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黄的似金,橙白相间的,豹纹状的,七色的,条纹状的……有的像龟壳,有的像白玉扇,有的像犀牛角,有的像螺丝钉……远处,一顶顶太阳伞像一座座城堡,保护人们免遭阳光的“洗礼”,远处的沙滩高低起伏,像是一座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一阵海风吹过,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涨潮了,只见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已经有了一条白线,不一会儿白线越来越宽,越来越长,犹如万里长城一般。浪花往上抛,“哗啦啦”的声音犹如一曲曲交响乐,多么动听,多么悦耳,一朵朵浪花犹如一朵朵盛开的白莲,浪越来越大,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轰隆隆”,那声音犹如万马奔腾,万军击鼓,仿佛大地都颤动起来。浪打在岸上,无数水花四处飞溅,犹如千万条闪耀的银链,那一颗颗水珠像晶莹的珍珠,晶莹剔透,抹去了夏日的炎热,带来无穷的清凉。第一个浪刚刚落下,第二个浪就已经卷地而起,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傍晚的夕阳,也是海边的一道美景。夜幕降临,朝霞把天空映得红红的,就好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的。天边的火烧云千奇百怪,像小狗,像大象,像小鸡,像鲸鱼……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紫中泛绿,红中带黄,十分美丽。人们瞪大双眼欣赏着,忽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悄然无声,波澜不惊的优美姿势消失了。
这就是西沙湾,一个远离酷暑,清凉无比的地方,一个美丽富饶,波澜壮阔的风景区,它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