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最使我眷念的,始终是您那淡淡的发香。
小时候,每次您抱我出去玩,我总喜欢把头埋在您的发间。您的头发很长很直,乌黑发亮,还有着淡淡的薄荷芳香。我常常会情不自禁抚弄它,很柔软,很舒适。常常,玩着玩着就把它们拧成了疙瘩,扯也扯不开,有时甚至扯疼了您。玩累了,我趴在您肩头,在那淡淡的发香中,安然睡熟。睡梦中,依稀感觉丝丝柔发拂过我的脸颊,仿佛您的手在轻轻地抚摸。
上小学时,每天都是你送我上学。那天早上,我们都睡过了,醒来已经过了上学的时间。您慌张地骑着自行车送我去上学。我很着急,不想被老师骂,我用手捶着您的后背,想让您骑快点。您边骑边安慰着我,说一会到了学校,您会亲自给老师解释。这时,一阵风吹来,您的头发随风掠起,于是香气扑面而来,是您发上的那种淡淡的薄荷香,它如一股清泉,洗去了我内心的惊恐不安。
升入初中后,有段时间成绩下滑得厉害。那日,我得知月考成绩后,十分伤心,放学后又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狠狠训了一顿。我强忍着眼泪,回到家,想找您诉说。可是,打开房门,一片漆黑,才想起您还在上班。我一个人躺在床上,默默哭泣很久。后来,我抱起您的枕头,因为上面留着您的淡淡发香。我深吸了一口气,把头埋进枕头里,那淡淡的薄荷香气萦绕鼻尖,仿佛听到您在我耳边轻轻地鼓励,于是,心情渐渐舒缓,进入睡梦。
妈妈,在您那淡淡的发香中,我已长大了,却在无意中惊觉岁月的痕迹已悄悄侵蚀了您最美的年华。那天,我吃着水果与您聊天,就在您低头的一刹那,我看见了您头发里的一根白发。再细看时,才发现您的眼角已有了细细的纹路,头发也不像原来那样又长又直乌黑发亮。我不禁鼻头一酸,凑到您跟前,像小时候那样,趴在您肩上,随之飘来的,还是那种淡淡的薄荷芳香,那样让我心安。
妈妈呀,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不管岁月如何变化,但我始终眷念着您那淡淡的薄荷发香,因为那是妈妈的味道,那样温暖,使人心安。
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人认为,龙是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只是功能和能力被神化了而已。也有人认为,其实龙只是被虚构出来的神话生物。但是,无论龙存不存在,它都是古代人民的精神寄托,包含了平民百姓和王公贵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图腾形成的原因,是早期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人们对自然生物充满了畏惧和崇拜,迷信超自然的力量。龙,也就诞生了。
在中国,龙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与帝王相互结合崇拜阶段,佛教娜迦龙与中国龙相互结合阶段,在图腾崇拜阶段,部落将龙视作图腾,作为祖先和标志。之后,在神灵崇拜阶段,人民将龙视为神灵,将龙神化,作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
而在龙被神化之后,就有点意思了。龙逐渐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帝王为了统治人民,把自己说成受龙神保护的人,或者直接将自己说成龙神之子。这样不仅仅为自己赢得了人民的崇拜与信任,也逐渐提高了龙的地位。
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了五色龙崇拜。
最后一个阶段是佛教娜迦龙与中国龙相互结合崇拜。隋唐时代,佛教飞速传播,佛教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了中国,原来的中国只有龙神崇拜,并没有龙王崇拜,随着佛教的传入,才慢慢有了龙王。而随着佛教的传入,龙宫、龙女、龙王也逐渐传入中国。
龙的形象不是一天两天就设计出来并且一成不变的。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龙的形象随着内涵的变化而演变着。在远古时期或者努力社会早期,龙的形象是模糊而粗糙的。随着经济发展,宗教观念的改变,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的改变,龙图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商代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往往是夸大头部而简化躯干,令人可怖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令人可怖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从而出现了朝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春秋战国龙则通过镂空或浮雕或片状或谷纹,饰以水滴纹纽丝纹尽显秀美矫健;秦汉的龙仍然保持龙的秀美,不过用尖角利齿增添了积分雄浑豪放;六朝隋唐时由于技艺提升,龙纹越来越成熟,华文开始繁复,龙身变长,飘逸而健硕;辽宋金元时期龙的形象与唐代龙纹大体相同,延续唐代龙的特点,增加了海水纹,如意纹等元代特色,细节发生变化,变得更加肥硕;明代晚期龙纹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缺乏龙的生气和活力。;清代龙纹的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可谓之苍龙,尽管刻画细腻如微,但缺乏神韵和气势。龙的形象发展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意境情趣。
随着龙文化传入民间,一些活动也逐渐在民间出现,如赛龙舟、舞龙灯等。这标志着龙文化逐渐被大众接纳,同时,龙,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