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竖量155CM,横称46千克,是我班重量级大侠。右耳前有一颗特别明显的大痣,绰号“张巴郎”。
话说这个张巴郎,那可是一个闻名“中外”(班里班外)的大人物。他的作文总是幽默诙谐,引得老师对他赞叹有加。如他的一篇吸引了我“半个世纪”的《谢谢你,暴牙兄》中一段话:我都要去医院了,还跟你去“浪”,待会儿就会“大浪”给淹了,估计跟你去“浪”都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哦,不!应该是见不到今晚的月亮了。我还记得他另一篇作文中的一句话:我以每秒“三百六十千米的速度跑了出去。在他的《蜘蛛侠中》有这么一句:“别看“毒液”个子小但打架来却非常的“牛”,把蜘蛛侠疯狂的吊打似乎还打上了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家伙不仅在写作上独具风格,在宿舍也是口水多过茶。当我刚从B640转到他的宿舍B639时,老师刚把我的床位安排好,前脚刚走出门,就听到他说:“主宰终于走了!”便引起一阵爆笑。你可知这主宰指的是谁?这就不得不提他的另一个特点——他很会给同学起绰号。
几天的接触后,一个晚上,他提议让我当“炮灰”,我不干,和他谈判中我一转身成了“超级兵”,再次谈判时我已经变成了“程咬金”,到了第四次,我转职“韩信”。之后他提议说全宿舍都成立帮派。我被称之为“黑猩猩帮帮主”。原来那个“国家级特级保护动物”“人猿泰山”被称为“狒狒帮帮主”。他起的绰号还有很多像:“暴君”是阿姨,“黑暗暴君”是大组长阿姨暗影暴君,“暗影主宰”是值日老师。他的绰号可不是我们取的,是因为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大公司”(里面只有三个人)“张巴朗快递”得来的。
因为他,我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欢笑,同学们更加和谐相处;他使我们快乐,在紧张的六年级学习中,他如一泓清泉,给我们的心灵增添了很多清凉。
人类对药物的认识,最初是在于寻找食物相连的。在原始时期,我们祖先由于采集植物与狩猎,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与动物,并逐渐认识到一些自然的药性与毒性。在古籍中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了我们祖先寻找和认识药物的艰辛,通过无数次的试验,观察,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也成了现代中医药之根。
随着草本植物不断地被发现,中药也逐渐的慢慢生根发芽,长出强有力的根茎。人们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继承,发展,总结使得药物品种,治疗方法等日益丰富,并著之于史书典籍。说到关于药物记载的文献,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想到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他以毕生精力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才编成《本草纲目》集中国封建时期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中药发展乃至世界科学都具有很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的成功真切的让我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简单的认为原始的中医药可以分三大类型:冷,中,热。若体内发热,则用凉性药物缓解;若体内发冷,则用热性药物缓解,随着疾病的增多,病毒急增,人们发现这种治疗方法过于简单,以至于不能满足人们对生命的需求。于是根据不断的创新发展,依托最基本的药物记载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融入一些西方医学的长处,发展中国医药学。在中国近代全盘否定中国思潮的背景下中国医药学包容并创新发展,才有了现代医学的继承。中国医药学到现在也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战斗的丰富成果。但在继承中医药方面我们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中国医药学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思潮的背景下发展,既体现了中华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又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说起中医药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当然要数近几年屠呦呦在与西方药学和科技的有机结合的背景下,利用中医药学提取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说:“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学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为中医药指明方向。应当深入挖掘医学宝库中的精华,努力实现与现代健康相通,服务人类,促进人类健康。”是啊,只有传承发展才能创新,中华文化只根蓬勃发展,我们应该努力挖掘精华,传承精华。
从神农尝百草到《本草纲目》我不仅领略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古人睿智与中药的神奇。更让我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这棵蓬勃大树,根已经牢牢地扎在地里,我们要做的继承与发展,是努力学习让中华文化之根越扎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