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挚友;是一盏黑夜中的明灯,是进步的阶梯。可在我们眼里,书,却像一扇大门,打开书,也就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夜还未深,星星也还没睡。我躺在了床上,可就是睡不着觉。如何都无法唤出我的倦意,这可就使我有些许为难了。我打开了灯,摸索着凌乱在桌上的书们,我随意地拿了一本,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迫不及待地翻开了那一本《古词古诗三百首》。
房间里静得有点可怕。我能清楚地听到风吹音。不管了,就先开始看书吧。翻开古诗词,与诗人交流的大门。随手翻开,就是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再一次细品这首诗的心境,举“头望明月”时,月亮只会用轻柔的目光注视着你。再看那月光,仿佛看到了那故乡的亲友,可一转眼,却都是满天遥不可及的星辰。低头,也不见皓月之光了,只能默默地思故乡了。我读着,有些茫然。家乡,只似满天的星汉灿烂,对于游子来说,却是遥不可及。此时此刻,诗人仿佛出现在了我眼前,一袭白衣,与清冷的月光融到了一起,看他思乡思到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我就有点为他感到惋惜了。
从书中走出来的,不仅是离别的长短,还有诗人无限的思乡与落寞之情。它们走出来了。从冷漠的文字与书页中走了出来。风拂过了。时间静止在了霎那间。清冷凄凉的月光,为我映出诗人的情愁苦难;书,让诗人的情感,从束缚的文字之间走出,诗人就在我眼前,我只能说: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书,它打开了我认知的大门,我感受到的,是诗人从书中走出的故事,他从书里出来了;书,也将隔断情感交流的一切,斩断了。
古有孔融让梨,今有他人让座,文明行为造就温暖之壤,是她融化了人们心中冷冷的防范,催生了爱与善的花蕾,让我们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而如何育文明之人?理当以文明之法!
你有必要开始这次旅行吗?一句简单的文明的问候,却直接叩问人们的道德底线,我有必要开始旅行吗?在如此艰苦时期我却浪费资源理当吗?这是从最基本最深处唤醒内心的文明之光。
无论是文明用语还是文明举止,很难在一朝一夕养成,而以温柔体贴的方式渗入生活中,引导文明的养成,安徽师范大学食堂区就做到了这点。食堂区贴出通知,只要学生就餐时使用“您好”“请”“谢谢您”“辛苦了”等文明用语,就可以享受特价菜肴,一份原价六元的午餐,只需要三元就可以买到。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的礼仪文明,培养大学生的文明意识与觉悟,该食堂可谓用心良苦。
巧妙利用人们的羞耻之心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也是文明的体现。在中国,组团式闯红灯现象随处可见,只要人数够了便气势汹汹的过马路,车辆无奈只得让路。为了减缓这种现象,交通部门在红绿灯处设置了大屏幕,凡是闯红灯一律被录到大红灯上供路人观看,这得多丢脸呀!抱着这样的心态,闯红灯的人少了很多。更有小小志愿者,七八岁的孩子穿着交警服呼唤道:“姐姐你闯红灯了!”这不足以让人羞愧吗?小孩子都懂得道理,而大人却明知故犯,这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尴尬的道德考验下,培育了人们的人们的文明与道德。
但是提倡做文明人不等于可以道德绑架,这种做法是以文明为华丽的借口,而恶意侵犯别人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制止。近段时间,有关公交让座的新闻引人热议,先有武汉一小伙搭乘公交,未给老人让座遭围殴;后有郑州一老年人以年轻人为给自己让座,连扇对方四个耳光后猝死。让座本是一种道德文明,但一些人凭着“就该让我坐”“我老我理当”的观念强制要求别人让座,让文明变了样。请勿以暴力来督促他人讲道德!
以文明执法,点亮文明之灯;以文明之法,育文明之人。我们都是文明与道德的守望者,拎起文明之灯,温暖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