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
小区里面的桂花争先恐后、像赶集似的一下子盛开了,满树的桂花仿佛是一颗颗小星星,一团团、一簇簇地在绿叶丛中绽放。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一粒粒闪闪发光的碎金,特别美丽。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整个小区都沉浸在桂花香里。整个小区仿佛是一艘巨轮,在香海中乘风破浪,那沁人心脾的香气又像一根根丝线,将我们团团围住。心情不好的人,嗅了这香气,也变得舒展起来。
桂花不仅香气迷人,而且用途广泛。过年时吃的桂花糕就是用桂花做成的,它可以做香囊,为人们驱除疲劳;桂花还可以做桂花蜜,说到这个,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那甜而香的蜜。
我和妈妈一起做了桂花蜜。我俩先拿着袋子去摘桂花,一把把地从桂花树上摘下,拣去小枝枯叶,铺在阳台晒干,然后放进罐子中,再铺上一层红糖,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等一个星期,桂花蜜就做成了,想吃的时候舀上两勺放在水中搅拌着吃,味道真是好极了。
桂花不像玫瑰那么耀眼,也没有牡丹那么动人,它只是静静地坐在绿叶丛中,默默地散发着芳香的气味,发挥着自己的用途。我希望自己成为人类中的“一朵桂花”。
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中提到:“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儿时也长听师长教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此间且不谈读书,单论有益或有用于社会这个念头。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需要”的心态是一种自身价值被社会认可的典型表现,是人社会化的必然。旁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直接间接地表示着我们自身被社会需要的性质和程度,这种体验浓缩为价值观,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上面所讲的两例。
这种心态的好坏须作两面分析。
一方面,被需要证明了人的价值,是我们从社会换取生活资料的依仗,我们由被需要而获得体面生存的权利,同时也让我们有融入一定范围社会关系的资格。
被需要的心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文化积淀中,因其普遍性,就逐渐上升为一种品德。人因追求被需要,即对他人和社会的有用的自我价值感,而成为高尚。若绝大多数人都在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中生活,全社会就有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等美德都将获得其存在的基础,社会的和谐发展遂成为可能。
可另一方面,被需要的心态也不能走极端。
从心理学角度说,被需要的心态,其实也是人自身的需要。每个人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也有谋求社会认可的需要。但若不恰当地去争取,让被需要的心态过渡膨胀,就很有可能滑向人的“异化”,逐渐乃至彻底丧失了自我,部分甚而完全为了他人而存在。
其错误在于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被需要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但人决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全部建立在满足他人上。爹妈指东我不西,孝则孝矣,是谓愚孝;国家说南我不北,忠则忠矣,是谓愚忠。中国2000年来封建价值观最深刻的弊病,就在于时时刻刻都想将人变成王利发式的“顺民”,以为统治者“吃人”降低难度。在各种巧妙的语言陷阱和反胃的道德灌输中,“被需要”变成了“肯听话”。于是“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这种台词就公然出现在了春晚上;年轻人为了抵抗这种异化,竭尽全力地叛逆,处处唯我独尊,不考虑他人,蜕变为另一种异化。
因此,被需要的心态,一定得融合积极正面的社会责任感和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才能良性运转。我们要牢记,被需要的确是一种价值体现,人的社会性本质正寄寓在这种心态中,不管课本里或老人们的语言看起来有多土,它还真就是对的。同时,我们也得思考自己“被需要”的具体内容:社会究竟需要什么?这些需要合理吗?它应该需要什么?它除了需要各种具体的技艺和服务外,除了需要每个人真诚的奉献和付出外,更需要每个人都能成为自由发展的人,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强大而和谐的个体。
这时,“被需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心态,而是由普遍的心态,上升为个性的理智,从“时常渴望”上升为“时时奉行”,人与社会才完美的统一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