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的南峰山是座美丽的大山。
来到南峰山脚下,抬头一望,就能看见一扇雄伟高大的石门。石门被分成三部分,两边窄,中间宽。它屹立在山前,迎接着每一位游客。
进了南峰山的大门,拾级而上,就来到了有名的南峰塔前。碳灰色的墙,一眼望不到头。这座塔高约17。8米,六面七层,是空筒式结构,建于北宋时期。它高大坚固,直冲云霄,如同一位天使守护着美丽的仙居。
南峰塔的背面就是南峰寺,踩着铺满落叶的石子小路,听着脚下“沙沙”的响声,我们走进了南峰寺。映入我们眼前的就是四座巨大的佛像。有的身穿战甲,手持长矛,脸上的表情阴森可怕;有的慈眉善目,微笑着看着我们……他们表情各异,神态不一,穿的衣服也不同。再往前方看去,有几个和尚,身着灰色的衣服在寺里走动着。还有两位和尚在打扫地上的落叶。
出了南峰寺,绕过桃花洞。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钓鱼台。郁郁葱葱的大树把钓鱼台装饰的十分美丽。正前方,永安溪静得像一面镜子,长的像一条丝带。一阵风拂过,水面上便泛起了层层涟漪。向东远眺,一下子就可以望见城里五颜六色的高楼大厦。
南峰山的景物十分美丽,说也说不尽,看也看不完,希望你有机会再去细细游赏。
当人们终于尝出了肥皂剧的乏味,品出了八卦新闻背后的无聊,却又受现代速成文化的影响,猛然感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之后,一夜间又想像屈原一样洁身自好起来,我觉得那未免有些荒唐了。因为他们似乎忘却了循序渐进的道理,而变成了盲目的追求结果的突兀。
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人是起于平凡的,而要想达到高于平凡的境界,也应该从平凡中抓起,以此来完成一个形而下至形而上的过程。读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且要做到像周国平所说,一日不读,便觉十分难受,仿佛缺失了什么一样。初始时,总是相对单纯的,可我们不能以不知为知欺骗自己。有时,当你读到一本有价值的书,甚至是可以倾听灵魂的独白,并和别的灵魂对话的时候,你的内心随之丰盈而复杂起来。同样是一种消遣,如果说肥皂剧是一团混沌,那么邂逅一本好书便是一种清醒了。
再之后,或许是该去寺院里走走,踏着青石板,聆听晨钟暮鼓。的确,这里的一切仿佛都运用了白描,从青色的砖墙到肃穆的佛像,再到朴素的袈裟飘然而过。这里没有色彩斑斓物质的渲染,更没有灯红酒绿的纸醉金迷,唯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和宁静;唯有青灯古佛的悠远与禅意。于是让我联想到一个词——清欢。相比物质,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欢悦。林清玄曾说,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位。反之,一个人已浊为欢时,就很难体会到生命清明的味道,而在欢乐正尽,浊心再起时,人就愈来愈无味了。彼时,恰好一位僧人飘然而至,那就是一份纯净与朴实的态度,你细细的凝视,然后又目送他飘然而去。
到这时,心境已高于第一个阶段。再度回首尘世时,也就没必要怨恨世界的纷乱喧嚣。当然也没必要模仿屈原投江来诠释这种高尚的品质。能做到一边是红尘滚滚,一边是水云祥心,何尝不是一种澄澈而纯粹的心境?如此,由单纯到复杂,再回归成熟的单纯,便名之智慧;由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便名之彻悟。而这都是一段岁月的见证,是渐渐而来的,是有一个过程,有色彩亦有故事的,绝非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速成品”。
周国平说,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而于我们,最后的结果如何,已没有那么重要,而在这渐至的过程中,在这其中的感悟和体会,仿佛是一场无尽头的修行,孕育着精神的快乐,在平凡中也一样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