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很多电影,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摔跤吧!爸爸》,这是一个温暖的励志故事,它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影片中主要讲述:马哈维亚曾是印度的一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因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拿到国家金牌,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哪知妻子给他连生了两个女儿,让他有点失望。谁知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十几岁出嫁,洗衣做饭过一生。于是与妻子约定用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时间慢慢地过去了,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两个女儿最终成为了摔跤手,并拿了很多国内比赛冠军。大女儿还进了国家训练的摔跤队。一次次的荣誉让她越来越骄傲,每次晚饭都吃比摔跤手标准多几倍的食物,还喝酒。这样下去,她的体重严重超出了摔跤手的标准体重……。因为骄傲放纵自己的大女儿在经历几次失败后,终于在父亲及妹妹的帮助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后在国际比赛中反败为胜,获得了国际摔跤比赛的金牌,实现了父亲的梦想,成为了印度千万女性的榜样。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大女儿就象是我们的人生写照。她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目标,就要不懈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沾沾自喜。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底线与犯罪
底线与犯罪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简单。正是因为一次次的忍让,不断地扩大底线,才会纵容犯错的人愈加过分,甚至违法,犯罪。
近日,一张图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它牵出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件:河南16岁少年强暴了一名少女,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他是要负刑事责任的,但在双方的调解下,以男方赔款8万元为结果,男方家长甚至还为检察机关送了锦旗。网友们无不谴责三方没有法律底线甚至道德底线。我同时表示疑惑,女方就因为有赔款,对自己被侵犯表示原谅?检察方就因为当事人未成年不够理智,在双方愿意和解的情况下,就扩大了道德底线,就无视法律,不再追究法律责任?如此荒唐!试问,这种做法是在保护未成年被害人和侵害人,抑或是在误导他们犯罪?是否设想过,也许侵害者从此就无畏犯罪,也许他就因此成长为一个社会败类。这都是因为受害者与检察方的让步。
提到“让步”,我们会想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角色——熊孩子。熊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熊”,他们的”熊”在各个方面上挑战我们的底线;但为什么“熊”?就是因为有一对无理的熊父母。在这些父母“孩子还小,不懂事”“你这么大年纪怎么还跟小孩计较呢”“不就是个小玩意吗”等等类似的语句下,我们又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自己的底线。但犯罪学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年龄与犯罪的关系密切,犯罪年龄越小,次数越多,成年后犯罪的几率就越大。这些家长是否想过旁人对小孩的让步,会令他们肆无忌惮,从而因为所谓的“一时冲动”最后酿成无法原谅的大错。
有人说:“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忍一忍吧,算了。”这种价值观念是错误的,也许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导致后人因为受文化影响,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看得较重。容易将他人的过错揭过,容易一再扩大自己的底线。而反观西方人,在纠纷中意见一但不合,直接搬出法律和你在法庭上见。怎么说呢,这也许是我国礼仪中宽容的体现,但一昧忍让真的不适于当今法治社会。
在生活中,人们总会赞美胸怀宽广的人,鄙夷斤斤计较的小人。有时我们只能做后者,前者太容易原谅,太容易扩大自我底线,这只会让冒犯你的人毫无顾虑地多次冒犯你,甚之于对你造成严重人身伤害,做出犯罪行为。
扩大底线的因,导致了犯罪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