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意义。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之一,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崇高的地位。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新石器时代,就有龙作为图腾而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有那么多关于龙的节日和典故,你都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据记载,在炎黄时期,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当时人们有不同的图腾。不同的图腾代表了不同的信仰。图腾,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企盼。人们用图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当时不同的部落有着不同的图腾,有的是虎,有的是蛇,有的是熊……不同的图腾体现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力量的向往,和丰富的精神文明。龙图腾,它不属于任何一种动物。它融合了各种动物图腾,形成了龙图腾,形成了多元化的中华民族。这也恰恰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多姿多彩的,拥有多民族的统一民族。
龙文化,给了那个时候的人民心灵的归宿。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龙的节日:比如说龙抬头、端午节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龙文化的活动:比如说龙王庙会、看龙灯等。先说说龙抬头,这个节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二月初二。当天,人们要用灰自门外蜿蜒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邻陕北地区家家炒豆,蒸馒头;甘肃一带吃杂豆与大麻子;山东泰安一带吃油炒黄豆加盐。我的老家在东北,那一天人们要洗头,剪头,还要吃猪头肉。端午节虽然不叫龙节,但在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划龙舟,吃粽子。据说,这样做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龙文化使得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龙文化已经通过千百年的传承凝聚在每一个龙的传人,每一位华夏子女的血肉中,骨子里。而龙文化也取得了全世界的认同。现在的中国,就像东方的巨龙,砥砺前行。在未来,用一声怒吼,震惊世界!
岁月的留痕缓缓划过,当一株小苗悄然绽开芬芳的花朵,似乎在它身上感觉不到岁月得经流,可我却在不经意间突然意识到,我,长大了。
想想过去的我,扎着满头的小辫,天真无邪,每天都开心地蹦来蹦去,个子还不及妈妈的胸脯。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妈妈走在去往奶奶家的乡间小路上。我在路上跑着、跳着,妈妈不时地叮嘱着我:“慢点儿跑,路上不平,小心摔倒。”可我早被眼前的一片花丛勾走了魂,飞也似的跑进阳光下的那一汪金灿,听不到后面追我的妈妈唤我的声音,就在我伸手一双小手去抓一只采香的蝴蝶时,一条花蛇在草丛中缓缓爬行。我吓得大声呼喊妈妈,并转身向妈妈跑去,妈妈稍一用力就抱起了我,我被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好温暖,好安全。接下来的时光里,我小小的手总是紧紧地牵着妈妈的手,不愿放开,妈妈就是我的保护神。
而现在,将思绪转移,想想如今的我。我扎着一个马尾辫,成熟稳重,每天都一门心思想着学习,个头早已超过了妈妈。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和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秋天的夜晚,弯弯的月亮高高滴挂在天空,寄托人们内心的情感。明亮的灯光也站起了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晚风阵阵拂过,带来一片清凉。此时,和并肩前行的我,分明感觉到妈妈的身子不由地哆嗦了几下。我们走到了马路边,准备过马路了,刚迈下台阶,妈妈的手已自然地搭在我的肩上。不知怎地,我的心头猛然一震,随之领悟到了:我要带着妈妈过马路,我感觉我肩膀上挽着的是一份责任。我放下胳膊,果断地用我的手拉起妈妈的手,妈妈的手紧紧地牵着我的手。我大步地走在前面,观察着道路两边的车,还不时地提醒着:“妈妈,小心右边的车。”妈妈微笑着点了点头。就这样,妈妈默默地让我带着她过了那条宽宽的马路。
也正是这次过马路,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个总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的我了。现在的我,懂得了保护妈妈,学会了担负责任。
是的,我确实长大了。长大后的我,依然要保持儿时的一份单纯;长大后的我,更要不负生命的每一寸光阴,勤奋学习,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长大后的我,还要凭借远见博识,主动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