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诗词文化大概是其中最独特的、最耀眼的文化了吧。
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甚至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使得人们对于这个千古忠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他一生那忠心为国却又被奸臣昏君所害的悲惨打抱不平。汉末,四处兵荒马乱,但仍然诞生了“建安七子”这样伟大的诗人群体,他们所作的诗又成为研究那个时期社会百姓生活的重要史料。到了唐朝,诗词文化到达鼎盛,“诗仙”李白流传下来的诗竟达数千首之多,这些看似短小却又寓意深刻的句子,使得他的名字至今在文坛上闪烁着光辉。“诗圣”杜甫在其坎坷的一生中也创作了无数佳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将安史之乱时期官吏们的残暴与不顾百姓死活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出了一个贫苦老人为天下百姓祈求幸福生活的正义呼声。宋代是诗词文化的又一座高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展现了诗人陆游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文天祥在被元军押解的途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使人们对他的赤胆忠心赞不绝口。近代龚自珍在黑暗的社会中发出了“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叹。历代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都在诗词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归宿,通过诗词来与逆境抗争,通过诗词来批判社会现实,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伟大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诗词文化的渊博不仅体现在历史久远上,也体现在诗词本身的形式上。诗人们在形式上字字推敲、句句押韵,这些诗句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优美的句子、一种简单的文学体裁,而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像贾岛、韩愈关于“推敲”的故事,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练字……
诗词种类还丰富多彩,如绝句、律诗、回文诗等等,每一种类型的诗词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沉醉其中,真是欢乐无穷啊!
李白、杜甫、陆游、刘禹锡这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创造了中国诗词的辉煌,他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诗词文化,更给我们树立了崇高的精神丰碑。诗词,已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民族的象征。
甘之如饴,是一件困难的事,需要对工作的热爱和愿意奉献的精神。
那一日,学校组织志愿者活动。我被安排到图书大厦门前做读书宣传。我虽有一千个不情愿,也只得顶着烈日,做着这项令人烦恼不堪的工作。忽然,从旁边的献血车中传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我不禁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名正准备献血的工人叔叔在和车中志愿者说笑。
“唐师傅,您又来了?”“是,我又来了。哈,小刘什么叫‘又’,我不是经常来么!”紧接着便又是一阵笑声。我将这位工人叔叔打量了一番,宽大的工作服在他瘦弱的身上显得那么不合适,安全帽上还有几点醒目的泥渍,紫黑色的面庞上洋溢着灿烂的笑。
“但是您来得太经常了,身体会吃不消的。”“没事儿!咱的身体倍儿棒,而且最近电视上不是天天说,国家血库资源紧缺,号召大家积极献血。我这不是响应国家号召嘛!”唐师傅在以一种严肃的口吻说着。那名被称作小刘的志愿者没有再说话,而是默默准备起了抽血用具。
就是刚才短短的几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响应国家号召”“经常献血”,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我被工人叔叔无私行为打动了,一时忘记了做宣传工作,呆呆地看着他。也许他的身份并不显贵,他的工作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他所做的事并不平凡,他的精神品质璀璨耀眼。
又是唐师傅开口了:“小刘,你这几年一直待在献血车上吗?”“嗯,我从大学毕业开始时做志愿者,加上今年就十七年了。”“你是一个愿为社会做奉献的好同志啊!”唐师傅边点头边说。小刘微微一笑:“谢谢您的夸奖!要说奉献,唐师傅您才是代表吧!这几年来,每次国家缺血的时候,每次都有您献血的身影。”顿了一顿,又说,“我估计,您家里的献血本都能摞成小山那么高了。”唐师傅摆摆手:“那能算什么,我做的这些事,和革命先烈比起来就什么也不值得说出来了。他们为了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那么好的环境,我们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敬业,奉献,准没错!”我再一次被唐师傅的无私奉献打动了,十几年来,默默无闻,一直在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我的眼眶湿润了,这究竟是一种多么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支持着他?
又过了一会儿,唐师傅下了车,哼着一首古朴的民歌,肩上扛着破旧沉重的工具,脸上依旧挂着灿烂的笑容,黝黑的面庞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一种金色的亮光,是他的人格在闪光!
“敬业、奉献,准没错!”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与这两位的奉献比起来,我现在做的宣传又能算什么呢。我一扫之前的郁闷和烦恼,以唐师傅和刘叔叔为榜样,带着笑脸,重新做起我的宣传工作。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甘之如饴,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热爱工作、乐于奉献,这就是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