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古不变的,是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的百般疼爱,不在乎孩子行为习惯的好坏,只在乎学习成绩的高低。为的就是让孩子在某一方面超越别人,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只是这一切都用错了方法,在乎得过了头。
为了塑造一个在学习上完美的孩子,可以算是苦口婆心,不惜花重金培养自己的孩子,孩子身上任何一个缺点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我从小就听话懂事,原本我以为能完美地躲过一劫,可终究逃不出这五指山。父母开始像一只干瘪着肚子的野兽觅食似的寻找我身上的不足,对我的成绩也不满意了。我每天都像一个罪犯一样,面对着审讯员铁面无私的脸,那锐利的眼神无时无刻不刺痛着我。
别人眼中的我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可回到家中的我,在学习方面却缺少温暖的阳光。
从三年级开始,父母比以前更重视我的作业了,仿佛他们检查的不是一本练习册,而是一册册的税务本。而我对他们的厌恶也与日俱增,面对他们刺耳的言语,我已经麻木了。
家中的欢声笑语早已销声匿迹,只有严厉的训斥。父母的每一句话在我耳中都是一种讽刺,是一种催促。父母用他们的身躯挡住了我的散漫,让我向前奔跑。
可我始终不能忍受,体内的火山终于爆发了,我将以前所忍受的全都毫无顾忌地发泄出来,在一阵的暴怒之后,心中通畅了许多,而母亲却像受了什么惊吓一样,久久不能释怀。
那一夜,她痛哭不止,而我也像犯了错似的低下了头。
现在回想起,我真为自己那时候的行为感到羞愧不已,父母显那些严厉的话,其实是对我的鞭策,为了让我成长。这一切的初衷都是为了我以后的生活能靠自己走完,而不是变成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掉在水里不会淹死,待在水里才会淹死。我们只有游,拼命地游,才能得到解脱。那些从一开始就放弃的人,他们不会面对失败,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而父母的忠言逆耳,他们的在乎,甚至是过度的在乎,就是为了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生活中亦有君子,或平凡,或伟大。他们以谦谦的姿态,为世界点亮文明的光彩。
——题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在古诗文中甚是常见。在我们的印象中,君子是孔圣人,君子是屈原,君子是李白……但君子是否仅仅限于那些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呢?显然不是。在这个寒假,我遇到了许多谦谦君子,他们与我素不相识,但他们的君子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
君子之形象,在于彬彬有礼。清晨的一缕阳光显得格外静好,我在这个拥堵的超市里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出口——透明玻璃门挪动。走到门前,一位比我先开门的小男孩用双手齐力把门推向最外面,他站在外面用手把住了玻璃门,为行人敞开了一条大道,免得玻璃摇动打到了后来的行人,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我走向门外,向小男孩赞许地笑,他也笑着并露出了两颗洁白的大门牙,两个小酒窝在他圆圆的脸上显现,他的眼里满是纯真与善良。这虽是一件平常事,但我的心里暖暖的,满满的。这位谦谦小君子,以自身教会了我们礼仪所在,他是礼仪的榜样,我们的榜样,更是文明的榜样。
君子之形象,在于乐于助人。春节期间,古镇游人数不胜数,有许多各地的志愿者在路两旁帮助着不识地域的游人,为他们指路,给予他们帮助。我与母亲在老牌楼散步,见一个阿姨穿着带志愿者字的红马夹,微笑着为游人指路,尽管问路的游人很多,她还是那么有耐心,恬静地微笑着。游人们许是觉这老牌楼的景致不错,常要让志愿者帮忙拍照,那个志愿者阿姨笑呵呵的,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拿起手机,摆好姿势,按下快门,大家乐得笑开了花。即使游人们与志愿者来自异地,也相处地十分融洽,像一家人似的。是志愿者的热情与乐于助人,是古镇文化与美景,是君子的美好品德,把游人与志愿者联系在一起,他们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君子相互的带动,是文明社会的促进者。
君子之形象,在于谦虚好学。寒假的软笔书法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恬静可爱的小女孩,她静静在课桌上坐着,看着一本书,耳边一切喧嚣仿佛都是浮云。一次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水”这个字,这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几位同学起哄起来,“老师,这个字太简单了,换个字吧!”“这个字我一年级就学过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一些未发话的则东张西望着,心不在焉的。唯独那个小女孩挺直脊梁,认真地照着老师的范字,一笔一画地写着。老师听见同学们的言论,笑而不答,他默默地走向小女孩,见着那工整秀丽的“水”,笑着说道:“水,或柔或刚,或细或宽,是君子啊,这君子能学好,不简单!”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什么,都安安静静地提笔“做君子”。
世间君子,平凡而伟大,他们是推门的小男孩,志愿者阿姨,写书法的小女孩……是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们。
生活中的谦谦君子,如暖阳,照亮文明的世界;
生活中的谦谦君子,如糖果,甜蜜人们的心田;
生活中的谦谦君子,如清水,滋润浮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