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如同一声银铃般的轻笑,从东边乘风而来,轻轻地,轻轻地,略过燕子的羽尖,穿过垂柳的新芽。悄悄地,悄悄地,落在地上,晕开冬日的残痕,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
早晨,好清爽!推开窗,迎面扑来的便是带着绿色泥土味儿的春息。走进校门,便是朗朗读书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不错的,一切都是新的:同学们身上新的校服,新的课本,新的知识,新的问候,新的祝福,新的学期,新的校园……春天,万象更新的复苏之季,是春,把我们的校园装点的光彩夺目。
踏上我们的园中小径,才明白过来,春风十里也不过如此,真正盛景便是春风拂过之时的百花齐放。玉兰如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矗立在枝头,淡粉色的长裙随风摆动,散出缕缕幽芳。梨花三五成群,拥作一团,远远望去,一片洁白,如霜,如雪,那浓郁的花香,早早远飘十里。桃花也来凑热闹,迫不及待地争相开放,开了的桃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它们舒展着身肢,向着过路的学生,老师,展示着,生命的光彩。没开的呢,如同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犹抱琵琶半遮面。”躲在绿叶后边,悄悄睁开迷蒙的双眼,瞧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楼顶上,几只鸟儿飞飞停停,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好似谈论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所见所闻。一片洁白的花瓣乘着风,悠悠的,悠悠的,带着一份独属的幽香,飞向远方。大小两只羊,慢慢跺出羊圈,低下头,悠闲地嚼着独属于他们的,那份鲜嫩多汁的大餐。下课铃如约而至,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打破了这片宁静,小池上金子般的阳光在那一刻被打碎,没一会儿又再次拼了起来,他们笑着,闹着,那喧闹声,再次给这片绿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俗话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这个春天,每天进步一点,做最好的自己。
一个梦。
我置身于一个热闹的街市。我隐隐约约看见,街市上人来人往,大家都穿着红衣裳,手上提着款式多样、正红喜庆包装的年货,用亲切的家乡话谈论着“年”这个话题……这些昔日再普通,再平凡不过的场景,如今我只在年味儿浓郁的家乡才能看见、听见。寻梦?寻根……
马上要过年了,为感受浓郁的家乡年,我们决定回老家——陕西华阴,陪长辈们过新年。我热切盼望的,怀念的年味儿,这次终于可以再次看见、听见……
上飞机,下飞机,转高铁,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回到县城的家,我们还来不及卸下疲惫,就急急忙忙赶去村里跟外婆和奶奶报平安。
“外婆,我们回来了!”我人还没走近,声音已经从村口响到了外婆的耳朵。等我走近时,多么熟悉的画面:外婆一只手扶着门,一只手拄着拐杖,佝偻着腰,探出半个身子,在张望着。
“回来啦,快让外婆看看,呦呦呦,又长高啦!”外婆把扶着门的手挪下来牵住我的手。那粗糙的掌心的纹路,那暖暖的掌心的温度,我的心里微微颤动了一下,我知道,那是幸福,是心安。
第二天,正好腊月二十八,在北方习俗中是买年货的好日子。这不,一大早外婆就张罗着让舅舅把我们拉到县城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也是买年货的聚集地)置办一些对联、灯笼、干货、水果等等过年必备的东西。转眼就到了县城。你知道,县城很小,几条街的街坊都认识的那种。但是,别看我们的县城小小的,我因为许久没回家过年,我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大街上的人们摩肩接踵,我想大概是在外流浪漂泊奋斗的游子都回来寻根了吧。再放眼望去,整条街一片火红。红灯笼、红对联、红苹果、红袋子,简直是红红火火了。穿红衣裳带红围巾的大妈大爷拎着好几个袋子的年货,虽然很重,却好像比平时力气更大,人精神倍爽,喜气洋洋地走在街上。我紧紧拉着舅舅的衣角,穿梭在人群中。
舅舅一边走一边给我介绍这里的美食,什么“张三爷家的柿饼最甜,是他亲手做的;什么西边头一家对联,出自华阴文化名人,还是现场写的对联;什么灯笼就要数南巷头那家结实,又大又亮;什么干货嘛,路边小摊就行,便宜实惠……”
我一个生活在忙碌繁华城市太久的孩子对这小县城朴实、温暖的年味真是久违了。其实不需要多繁华,路边吆喝着、笑容憨甜的大爷;嘴上说着不讨价来,转眼人来了又说是自己人可以降两毛的婶婶;路边嘻嘻哈哈玩摔炮的一群小孩儿,这里的一切,简单平凡,却是我印象中一直寻找的家的味道,暖人心,倍舒适。
时代的脚步迈得太快。我还清清楚楚记得我小时候回老家,外婆抱着我也来到过这十字路口买年货。还是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婶婶,当时,她还拿着一沓旧旧的纸币找零呢。现在可不用这么麻烦了,婶婶拿了一块牌子,正面印着支付宝收款码,反面印着微信收款码,只要把支付金额和密码一输——“滴滴,支付宝到账10元。”你瞧!多方便多快捷呀!不仅是这位婶婶,整条大街卖年货的人都会使用快捷方式结账了!再看看,以前没有汽车的人们出行不方便,现在“滴滴一下,马上出发!”。时代的发展,为小县城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是啊!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整个国家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挤人群拥挤的绿皮火车到坐在印着MadeinChina的高铁和飞机上喝着咖啡看书;从付纸币到出门只需带一个手机……变化的东西太多了,多到让我们害怕会在某一瞬间,就丢掉了人们最真实的模样。还好华阴人的朴实无华一直从未改变,我在我的家找到了安心。
因为时代的飞速发展,华阴的传统文化也变出名了。华阴老腔,已从一个小县城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五岳之一的华山旅游业也越来越国际化了;这里还有拍摄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出名的甑糕,就连奶奶家的农家乐也接待过不少国际旅友……
尽管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历史传统却从未改变,寻梦?寻根!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