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虽然深受排挤和迫害,身处逆境,但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热爱始终没有改变。贵族的腐朽,君主的昏庸,屈原直言进谏,第一次被流放汉水,第二次被流放到比汉水更远的地方,楚国灭亡,屈原忧愤怀沙投汨罗江而死。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2018年,多元化的社会,气象万千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变革,在其魂魄归去的汨罗,一袭灰白的长衫,披发泽畔行吟的诗人正向我们款款走来。依然是风姿飘摇,依然是清癯俊朗,依然是上下求索。
当他伫立汨罗江畔,看见周围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穿着短衣热裤的青年靓女打着手机在路上行色匆匆。屈原大夫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问清楚状况后,知道自己的楚国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不免感伤万分。好在他很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情怀,决定安身于2018年,再为自己的楚国做一点事情。
他用自己的学识传承着楚国的文化。他是楚辞的创始人,是楚辞最有发言权的鼻祖。开了楚辞文化公司的他,摇身一变成为一位气度风雅的儒商。在他们公司的宣传下,大家很快爱上了节奏舒缓、想象奇绝、文字精炼、表意颇丰的新新楚辞体。复古文化一度风靡全国,人们争相唱楚辞,穿楚服,学楚步,人与人见面之后说上一两句押韵又文雅的楚辞,成为当下最有身份的事情。楚国文化不因时代的隔绝而烟消云散。
看着自己的公司蒸蒸日上,屈原大夫自身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不再偏执地进言,不再固执地与人争辩,而是要打一个漂漂亮亮的文化仗。他潜心向学,一心要把楚辞发扬光大,他积极奔走于公司与图书馆之间,还要创办楚辞文化学校,他坚信,终有一天,他能让楚辞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台上。
每年五月初五,屈子定然站在汨罗江畔,看着很多人在水中舞蹈,百感交集一时涌遍全身……
如丝如缕的薄雾笼罩着人间烟火,携着田野上庄稼丰收的气息,像一条轻柔纯白的溪流,缓缓淌向天边的鱼肚白。雾霭下的枫叶被氤氲着的桂花香染红了满山遍野,映衬着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潺潺细流。
乡下人家民风淳朴,清晨六点不到就升腾起炊烟,为了让那些庄稼人用最好的状态去迎接余下的一天,待庄稼人吃饱后便下田农忙。南方多是水田,主要以水稻为食,所以一到秋天,田野里便满是打躬作揖的稻谷,每当风走过,田野里便响起“哗哗”的声音,在乡下的秋天待过的人都知道,那是今年穰穰满家的象征,亦是明年衣食无忧的标志,更是劳碌了数月的回报。
水稻在金秋是饱满的金黄色,虽然农民没有像画家对色彩那般敏锐,但是他们却懂得这金黄色背后是由多少的汗水所调和而成的,正巧这一点是画家无法参悟的。画家可以绘出最生动的秋天,但他们却无法描摹出那最淳朴的金黄色。
七月流火,袅袅的炊烟盘踞在天空中,那是当归的信号,在田间的庄稼人则会闻着那再熟悉不过的味道向家走去,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只为在今天品味这数月的劳累。这醇厚的饭香飘出千家万户,氤氲在一起,成了庄稼人梦里的那一片金黄色,亦成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的故土。梦中的热泪沾湿了枕头,也温柔了漂泊的岁月,十年饮冰,难凉一腔热血,长离故土,稻香萦绕心头。
我从小是在乡下长大的,自从要上学以后便来了这座城市,一待就是十几年,所幸家乡离这儿不远,每年过年还可以回家一次,只是现在的家乡早已与旧时的不同了,时间一久,早已就物是人非了。
小时候吃惯了外婆家的饭菜,也就觉得不过尔尔,只是用来果腹而已,但是现在却倒是怀念得紧,觉得这再也熟悉不过的饭菜早已经成为了心中的佳肴。但令人欢喜的是,外婆时不时会寄来一些粮食,其中最多的就是米了。这些米是他们辛辛苦苦花了数月所种的水稻,仔细嗅嗅还仍有乡下新鲜的空气。这些粮食可能就是我乡情的寄托了,每每闻到熟悉却又陌生的饭香,总是会在梦中见到那一方晴空下的田野,里面浮动着金黄色回忆。
思乡久了,乡情就变成了乡愁。时隔多年再回到家乡,看到稻田里的那一片稻浪,是否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悸动涌上心头?看到亲人在夕阳下拖着疲倦的身躯走回家时,是否会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是否会感到心里某一处地方突然间变得很温暖,很温柔,好像在这世界上所有的委屈霎时间烟消云散?
你,是否看到了儿时牵着他的手在夕阳下缓缓地走回家?而身后,是一片金黄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