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放寒假,我和小牛都回外婆家过年。
腊月二十四俗称“小年”,乡下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除尘”。外婆给我和小牛头上包上毛巾,换上旧衣服。外婆把墙壁上的蜘蛛网等先撩干净,而我和小牛负责擦桌子、扫地。大家一起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尘”过后,新年的脚步便越来越近。
村里每户人家开始打年糕、包粽子、杀猪、宰鸡剖鱼。小孩子穿梭在各家的厨房灶头间,相互打闹嬉戏。
除夕在我们的翘首期盼中终于像个大姑娘一样姗姗来迟。
一大早,爸爸先给大门换上新的春联,挂上新的大红灯笼。外婆从冰箱厨柜里拿出年前准备好的各种食材,开始烧年夜饭。外婆家有一个很大的土灶头,据说用这个灶头烧出来的饭菜会特别香。
阿姨用稻草点火,爸爸妈妈负责摘菜洗菜。只见外婆先在大锅里注满水,烧开后,爸爸把剖好的土鸡、土鸭、大块的牛羊肉、猪舌头等一骨脑儿地投进沸水里,再洒上盐、老酒、八角、花椒等香料,开始慢慢地炖。阿姨先往灶头里塞进一些晒干的豆杆子,只听见豆杆燃烧发出“噼里拍啦”的声音,火苗一下从灶口窜出来,像舌头一样舔着锅沿,偶尔还会蹦出一颗大大的火星,把我和小牛吓得连连后退。外婆让阿姨往灶头里加一些粗点的干木头,让火可以持续燃烧,并从阁楼里找出两只竹编的小火炉。只见外婆将燃烧过的灰烬铺在小火炉的底部,中间用铁钳从灶头里夹出烧透的红木炭放上,上面再铺一层薄薄的灰烬,最后盖上铁栅盖,递给我和小牛取暖。阿姨从地窖里找了几个小地瓜让我们埋进去。不一会儿,我就闻到了地瓜烤熟的香味。
大火整整炖了三四个小时,大锅里的肉冒着热气在“咕咕”地叫。香味透过厨房、飘过客厅,一直窜到院子里。外婆从锅里捞出一根猪尾巴填到我们嘴里,问我们好不好吃。我们俩鼓着腮帮子,一边抹着嘴角流出的油水,一边含糊着说“好吃、好吃”。
我和小牛吃饱又跑到院子里去撒欢,而大人们则开始热起油锅炒菜。厨房里不时传来菜下锅时发出的“嗤嗤”声。
伴着烟囱飘出的阵阵炊烟,外婆大喊一嗓子:“吃年夜饭喽——”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们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传统春节大家都要和家人团聚,拜年和吃美食。但春节是不是就只是这样呢?不,我更希望能够和爸妈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今年我家的春节计划是去欧洲来一次大开眼界之旅。
我们的第一站是哈利波特的诞生地——英国,这里我最想介绍的就是牛津大学,它是英国至今仅存的三所学院制大学之一,那些从中世纪就矗立着的建筑简直就像从哈利波特的电影里走出来一样。特别的是,每一所学院都没有正式的大门,也没有大学招牌,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是民宅还是教学楼。牛津大学一共有39所学院,每所学院的专业都非常齐全,有时候不同学院的相同专业学生还能一起上课。爸爸告诉我,中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大学,如果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就得努力学习才行。牛津大学的另一大亮点是博德利图书馆,这里的藏书超过十万册,还曾经发现过一份很有名的明代中国南海航海图,听到这一点,我禁不住自豪了起来。
英国之行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景点就是宏伟而神秘的巨石阵。它由一个个巨大的石柱或木柱按同心圆的构造搭建,是欧洲著名的史前神庙的遗迹,在当时是用来举行宗教活动的,距今天已经超过4000年了。
在英国我还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年三十。我和爸妈一行人去到了伦敦碎片大厦的顶楼,吃了一顿特别的中餐,因为在那里我几乎能俯视整个伦敦的夜景,还看到了被称为“伦敦眼”的摩天轮和伦敦大桥,夜晚的伦敦真的很美轮美奂。同行的伯伯给我们几个孩子一人一个红包,我拆开一看,还是欧元,这个红包好特别,大家都很兴奋。
离开了英国,我们乘坐欧洲之星列车,通过海底隧道穿越英吉利海峡,来到了以浪漫著称的国度——法国。在这里,让我大饱眼福的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它有三件“镇馆之宝”: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古希腊的美神维纳斯雕像以及胜利女神像,这些以前我都只在书上见过。《蒙娜丽莎》没有我想像中那么大,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痕迹,有趣的是,原来蒙娜丽莎是没有眉毛的,据说是为了显得额头宽(那时候以此为美)。大家可能还不知道美神维纳斯像身上其实有很多孔,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据说这样雕塑家容易把雕像固定在墙上,维纳斯虽然没有失去了手臂,但是反而却让她显得更加美丽,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和维纳斯不同,胜利女神像则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力量和生命力,另外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胜利女神像的那对翅膀另有玄机——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左右两只翅膀的颜色却是左白右黄,右边的是复制品,因为古人用拼接法来做雕塑,可能地壳运动时右边翅膀被震裂了。而且在卢浮宫有一个事让我感受颇深,一路我看到了中文字体,之前都只有英文和法文,说明我们中国真的占据世界舞台重要的地位了。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年的春节,我走出了自己的小家,有机会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开阔了自己的见识与眼界,也亲眼看到那些让人赞叹不已的文化艺术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我觉得这个春节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