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留守儿童”,在我三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这让我特别珍惜父母回来的一分一秒。
每当过年的时候,父母就会回到家中。那时候我们全家都很高兴。曾记得,我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也曾记得,骑在爸爸的肩膀上大笑。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就像人用手抓细细的沙子,抓得越紧,流得越快。转眼间,父母又要走了,我躲在一个角落里不停地抽泣,不时用袖子擦着脸上的泪水。当有人叫我的时候,我就会忍住泪水,装作没事的样子,强颜欢笑地跑过去。
父母要离开的那一天,往日热闹的家变得沉默。每个人都沉浸在别离的痛苦之中。我的心中更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这时,我打破了这沉闷的气氛,对爸爸妈妈说:“我们都挺好的,你们放心去工作吧!”奶奶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一边说着话,一边帮他们收拾东西。
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步一步地蹦哒着,我真恨不得让时光倒流,让我和爸爸妈妈多呆一些曰子。
父母还是走了,我的眼泪如决堤的河水,一泻千里地滚滚直下,我嚎淘大哭,呼天抢地。爷爷奶奶赶忙来安慰我,我的心中充满无限伤感。
爷爷奶奶的爱再美好,再充裕,终究是比不上爸爸妈妈的爱啊!在每一个与父母分别的时刻,我都会拼命忍住泪。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好,我不能为此让他们操心。可是,有泪不能流,那种滋味真的好难受啊!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几棵老树无力地垂下了头。噢,老天,你又在为谁而难过、流泪?
清明寓意丰富,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众所周知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一个享受大自然各种馈赠的美好时节。
清明有许多已经流传上千年的风俗习惯。在这一天,人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来到郊外,扫墓祭祖,三支清香、一壶黄酒,借以缅怀已故亲人。在追思祖先的同时,人们还可以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踏足青青原野,放纸鸢、荡秋千、赏樱花、插柳条……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清明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农谚说得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年的忙碌在这一时又开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斜风细雨中,灌水犁地、撒种育秧,农人趁着雨水足、天渐暖,抓紧播下能带来全年丰收的种子。而妇人们则三三两两地站在田间地头,忙着往背篓里放进刚采下的桑叶,因为家里的春蚕已经孵化出来,正等着这些桑叶大快朵颐。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上,隐约传来采茶女动听的山歌,一双巧手变魔术一般把最嫩的茶尖飞快地掐下来,这可是一年中最好的茶叶,一刻都不能耽搁。
清明对于吃货们来说则是意味着饕餮盛宴。这时洄游至象山港产籽的马鲛鱼,通体泛着蓝绿色光泽,肉质细腻、极为鲜美,正是宁波人特称的“串乌”。这是一年中吃笋的最好季节,被俗称为“黄泥拱”的毛笋,无论是红烧、油焖,还是盐烤、雪菜烧,肉厚、鲜嫩、脆爽,还微微带点甘甜,让人意犹未尽。而一种只有清明时才有的点心“麻糍”,必须是由蒸熟的糯米粉配以当季采摘的艾青叶,由一名壮汉用石杵反复舂捣、捶打而成,软糯可口,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可谓是老少皆宜。此时的马兰头、香椿芽、水芹菜……每一样只有在清明时节才有的时令野菜,更是叫人欲罢不能。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清明的一些老的传统和习俗还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让我们充满希望地拥抱生活、感受春天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