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教我知识,更使我学到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我而言,书籍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每天晚上,母亲都会陪我诵读《弟子规》《论语》等文学经典。每当遇到晦涩难懂的字时,母亲都会耐心给我解释。我从中学会了做人基本的道理——孝、诚信……这是我的第一笔财富。
小学低年级的时最爱情节曲折的故事。常捧一本图画版的《西游记》,心情随着人物的经历变化而跌宕起伏。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金箍棒可随意变大变小……这些精彩离奇的情节使我一读再读,爱不释手。同时也让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那时,每晚躺在床上,望着头顶的天花板,脑海中回放着当天看过的情节,又思考着,明天会发生什么呢?增强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书籍赐给我的又一大笔财富。
再大一些,开始读一些诗人的生平故事。苏轼年幼时就写下“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来表达自己立志读书的决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年苏轼在暴雨的天气中穿行竹林,却淡然徐行,还写下了此等流传千古的名句,我从中了解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晚年苏轼遭遇多次被贬谪,不再受重用,却依旧写下愿报效国家,征战沙场的名句。立志读书、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爱国等品质,深深扎根在我心中。
初中开始读《红岩》这样的红色经典。共产党员们团结一心,意志坚定的形象留存在我的心中。读到江姐忍受“十指穿心”此等惨无人道的酷刑却一声疼都没有喊时,我的心颤了一下,我为自己跑个步都天天叫苦叫累感到惭愧。同时,更加珍惜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这是金钱决不能带给我的精神财富。
拿出一本书,翻着其中有些泛黄的书页,每一页我都做了旁批。我十分珍视它们,是它们,陪伴了我一天又一天,带给我数不尽的财富。
父亲老了,从前的一头乌发染上了白霜,几丝缠人地皱纹爬上了眼角,步伐没有从前矫健了。父亲真的老了。
《背影》中的父亲买橘子的场景仍牢记于心,肥胖的身躯,费力地扭动,笨拙地爬上月台,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吃上几个橘子,父亲不会在意自己的不易。
我的父亲与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不大一样,起码,他从未让我见到过他日益老去的的不背影。
我一直以为父亲生来就是个好脾气,生来长了一张笑脸,从不从小到大,父亲在我的世界里总是扮演着玩伴、倾诉对象的角色。父亲很忙,经常外出,但只要在家,便不会冷落我。小的时候,他便带着我我出去玩,烧烤、爬山、旅游……那时的我一直深信,父亲一定是天神下凡,他和我在一起时一定是带我去了天堂。后来升入高中,父亲没有了那么多精力陪我,我也没有了太多时间。但只要一见面,我便会像个树袋熊一样挂在他脖子上不撒手,父亲很高,每次都微微弯腰配合我。他会趴在床上听我细数学校里的鸡毛蒜皮,又是我能讲一个小时,他便一字不落地听着我发牢骚,时不时插上两句。许多人都说青春期的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心事,但在父亲面前,我毫无保会发火,不会情绪失控。但那一次,父亲哭了。
五年级的时候,我因为低血糖从主席台上摔了下来,胳膊骨折,要做手术。那一刻,这个消息宛若晴天霹雳般轰炸着我的内心,我死活不想接受现实。父母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后,我才勉强答应。做完手术的那天晚上,当麻药没有了效果的时候,我疼哭了。七针的伤口张狂地刺激着我的痛觉神经,我哭了一个多小时。母亲当场就哭了,父亲在床边一声不吭,我也无暇顾忌周围。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当场哭了,那也是母亲第一次见父亲哭。父亲一个人在过道里擦着眼泪。一个一米八几的大男人为了自己的女儿第一次哭了,当时的我震惊了。
说真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未见过父亲的背影,他永远用笑容掩饰了自己的一切脆弱,总说“父爱如山”,一点也不夸张,父亲给予我的爱如山一般为我抵御住了一切的电闪雷鸣,仍将自己最坚强的一面展现给了我们。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就是意味着他们看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你告诉他们,不必追;也是你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们告诉你,没事儿,你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