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参观冬宫博物馆作文

admin 初一作文 2023-09-21 145

踏入广场,地上的灰色石砖发出低沉的声音,四面楼房色调略显灰暗,欧洲中世纪风格的房屋搭配在一起,有一丝单调。一抹靓丽的青绿,片片金色的光影划破沉寂,在灰色的背景中,唯有它——冬宫博物馆,为我带来清新,向我呈现着它的荣耀。

步入馆内,高挑的门廊,镶金饰银的房间,雍容华贵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迈上铺着丝绒地毯的石阶,向上看去,代表沙俄政权的鹰隼在墙上伸展着它们的翅膀;视线稍微向下,精致的窗楣下悬着红色丝绒窗帘,轻轻触碰,指尖划过,质感光滑细腻,窗外海风轻轻吹拂;透过展厅走廊,我看到笔直的通道口开着的镶满金色花纹的门,心中暗暗惊叹,这一切,都是这样美好,将我带回百年之前的沙俄,一睹当年盛况。我继续上上下下地欣赏着。

突然,一抹棕色,一片灰黑,在门后藏着,进入我的视线。快步走近,那是一幅巨大的画作,我需要仰头才能看到它的全貌,棕灰的色调与周围饰物映出的银白,显得格格不入,甚至那个两人多高的金画框也与它不大般配。画上,一位头发斑白,满眼怜惜与疼爱的父亲低头向下看着,我向上看着他,领会着他眼中难以遮掩的疼爱。在他的面前,他的儿子半跪着,将头埋进父亲那棕色的长袍里,那姿势,像是在哭泣。他背对着我,露出雪白的臂膀,是画中仅有的一抹亮色。我的目光转向旁边的小牌“《浪子回头》——伦勃朗”哦,这是一幅名画啊。这位伦勃朗大师最擅长人物的写实,也极喜在画中主人公身上加高光,却把主色调调成灰暗系。

我靠近那幅画,近景昏暗的画作中,还站着几位仆人,他们身上的颜色太暗,以至于我的眼睛在第一次全览时跳过了他们。旁边有一位妇女,她应该是儿子的母亲,因为她双臂微张,离主角很近,像是想给哭泣的儿子一个拥抱。我站得更近,仔细看那母亲的神态,竟发现她的眼角,有一滴将要滑落的泪珠。这可是一幅油画啊!伦勃朗,你是怎么做到的?我恨不得冲入画中,回到正在作画的伦勃朗身旁,仔细看他手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看他是不是轻捏画笔,用白颜料点了一个细小的高光,再晕开形成一滴泪珠?站在画前,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降临在我身旁,路过的游人好像被噤了声,以至于我隐约听到安抚声,还有轻轻的抽泣声,从画中传来。我感到震惊和震撼,这种本不该由看画带来的震撼来源于这幅画强大的移情作用,让我感到了儿子的悲伤以及现场的安静与父亲温柔的爱。我震惊,是因为伦勃朗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是那滴泪,是那个眼神。

再看那幅画,它似乎不再与周围格格不入。黑色,棕色,也带着温暖,只不过,它更缓,更柔,更令人感到安详与宁静。那幅画,在冬宫博物馆中静静的地挂着,而画中的人,却在四周金碧辉煌的光耀的衬托下,沐浴着海风,向人们散发着美,散发着爱与宁静。

我自幼对历史十分喜爱,而近年来宫廷剧的大火,让我对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史书上仅记载了皇帝颁布的政令,亦或是丰功伟绩,若是能了解帝王平日的生活理念,也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带着好奇,我走进了博物馆。

最引我注意的,便是那《是一是二图》。这一幅画作于清朝,图上的乾隆皇帝更是不折不扣的满族人,令我惊异的,是满族皇帝竟身者汉人传统的服饰,立于画中的皇帝衣袂飘逸,宽袖扶于桌上,衣襟松散,自由闲适,似乎还带上了点仙风道骨的意味在其中。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化一直在交汇、互兼中发展壮大,一次次的民族融合让中华文明的活力永葆。此时皇帝将脚上一只鞋脱下,将脚盘于另一腿上,正坐在榻上悠闲地观赏各种器物宝贝,其面部表情刻画得细致传神,悠闲得意,一反帝王平日里清高严肃的形象,多了一份源于生活的情趣。再看图时,不拘言笑的皇帝顿时平添了几分亲切感,皇帝亦是凡人,他的形象远不止书本上严谨的法律制度与功德表彰。而他身后竟挂着自己的肖像,这种“画中画”的形式更是别具一格、独具特色。也许我们从来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任何一个人,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才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多面。包容传承、团结统一,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永不断层。

这图的点睛之笔,是那用行书写着“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得,何虑何思”的题词。黑色的墨迹,配着洒脱隽秀的字体,平添了些悠然潇洒、落落大方的风骨。飘逸的笔触,仿佛带着整幅画作羽化飞仙。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在这里兼收并蓄。它不仅阐释了对儒墨学说的深刻看法,还展示了帝王求和为上的统治观念。而“儒可墨可”的开放,不同的政治策略,更是彰显了睿智且自信的君主形象,将雅趣与理趣通过题字巧妙结合。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保留了当代的风土人情与艺术特色。亲近一幅画,可以感受一位君主儒雅乐观、充满人情味的形象,比史书上更为生动、鲜明;也看出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社会氛围和中华文明的交融。

亲近文物,感知历史长河的流动,感知时代更替中不朽永垂的、博大精深的遗产——文明,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