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后会有期!”彼时的阳光渗透窗户,均匀地洒在课桌上,罩住了你们。我们仍然笑着,在阳光的氤氲中正逐渐升温,眉眼盈盈,无声却很温暖。
“走的时候千万不要不争气的哭出来!”想着,心猿意马地望向窗外,手里紧紧地攥着转学通知单。郁郁葱葱的叶子有深深浅浅的绿,顺着层层叠叠的思绪,悄悄的融进心底。
“铃——铃——铃—”下课的铃声摸过了我在这个校园最后的一抹印记和记忆。我匆忙地抓起散落一地的心绪,往门外逃去,才刚到门口就被班长叫住,我假装没有听见,头也不回的跨过门槛,告别我与这的最后一丝羁绊。班长一把拉住了我的手腕,我一回头,便撞见那对早已刻在心底子里的眼睛。
我低下头,试图逃避那对会微笑的眼睛,没有勇气坦白我的不辞而别。班长更用力的握紧了我的手,来自他掌心的温度随指尖传遍全身,那份滚烫的质朴在眼角流淌。
“嘘,别哭了。”说完,用手蒙住我的眼睛,把我推到讲台上去。
“三—二—一!”和着风吟鸟鸣,全班大声地开始倒数。
睁眼,朵朵无比温暖的阳光开在一张照片上,照片上我的眸子里开了一朵,班长的眸子里开了一朵,上面每个人的眸子里都开了一朵,簇拥在一丛,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再见,后会有期!”
那一刻,连窗外的的流云都放慢了脚步。抬起头,窗外斜阳微暖,你们一同展眉一笑,你们的笑,藏在阳光里,驱散了心中的乌云,悄悄的我走了,正如你悄悄的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天边,余晖残霞卷带着风,风轻柔地吹散积在老照片上的灰,点点阳光盖在上边,带着我们的盈盈笑语,融进暖暖的斜阳中。那时,同窗苦读的是我们,一起看夕阳西下的是我们,我在右边,你在左边;而现在,相隔千里的是我们,照片里的是我们,只是你在里头,我在外头。
你在照片里头凝望着我,我在照片外头注视着你,将这段温暖,收藏在儿时微陷的酒窝里,让那时的斜阳从容地在目光里深流。
沐浴在无比温暖的黄昏里,不辜负那时阳光下的约定,不忘怀那时融进阳光里的我们。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那碗面,却失去了原来的味道——那真已不复存在。这味道,或许这些存在于早已模糊不清无声无息的记忆中了,可那碗面中所蕴含的将会是——永恒。
青田,美丽的江南小镇,我的家乡,移动红瓦红墙的房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娴熟的准备着各种食材——仿佛早已练习过千遍万遍,瘦黄的手,缕出一条条晶莹剔透的丝绸,炊烟袅袅,唤醒了早晨的村庄。她一根根仿佛玉竹般的米线轻轻下入锅内。米线在澄澈的水中游动,荡开香浓的笑纹。老人又在灶台忙碌别的小吃了。
她慈眉善目,头发花白,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生活对她而言,只有快乐和幸福,谁能想到,笑容的背后竟是病痛的折磨,她只想给儿孙留下幸福的笑脸,却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但显然,她现在不会考虑这些事情,对她来说,孙子的早餐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儿。
她抓起一把梅菜,这些菜如同黑宝石一般深邃,又放了几片木鱼丝,锅中的米线顿时散发出阵阵香气。老人忙碌着,柴火噼里啪啦的声音响着,清风轻拂着房顶的炊烟,门前的小河静静流淌……
不知过了多久,一老一小坐在桌旁,谁都没有再说话。米线是好吃的,味道令人无法忘怀,那味道就是“真”,真心、真情、真诚、真意……无数情感聚集,升华,凝结。这些都融入进了那一条条米线,不知有多少艰难和付出,与爱。
不久,碗空,她什么也没有说,端着碗离开了,这真正的味道胜过任何一句话,使人终身难忘。我看着她的背影,思绪万千,我想说些什么,可最终却什么都没说出口……
这,就是我的外婆。
接着,我回到了我千篇一律的学习中,但是不久,外婆去世了。
外婆在那冰冷的棺材中躺着,脸仍然带着一丝微笑——正如她往常那样,她即使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也不想让她的子女为她伤心。那一刻,我似乎觉得世界上突然少了什么,我想,是那碗米线真正的味道……
那碗面的“真”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可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场景,相同的食材却没有了相同的味道,也不可能再有那相同的味道了。
味道——贵在“真”,而世上再也不可能有“真”,不可能再有那“味道”……可是,这是永恒的味道,也是永恒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