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记
文/尹恺然
什么是母爱?从小我就对这个问题疑惑不解,到底什么是母爱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通过那件事,我懂得了什么是母爱。
那时的我还是个六岁的小毛孩,那天,刚好是我读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也就是我成为小学生,成为宜城小学的一员的第一天,于是我兴奋不已,下课时总是走这走那儿。妈妈看见了,怕我放学后跑到学校外面去,便再三嘱咐我放学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到她办公室去,不能跑到校园外去。我点了点头,于是就去上课了。
中午时,妈妈又说起了下课时的那句话,我又点了点头。可是,妈妈总是感觉我没听懂似的,放学后竟然还去校门外接我。我本来是跟着路队走的,可是我看见其他班的路队都走到校门口那里,便心想糟了,妈妈说过不能出校门,要马上去她办公室里。于是我偷偷摸摸的从路队中溜了出去,急忙跑到妈妈办公室里去,到了办公室,我发现妈妈不在办公室里,便以为她去上课了,就在那里写作业。
过了十多分钟后,学校的一位老师看见我在办公室里,急忙走进来,并说:“总算找到你了!”我觉得莫名其妙:我不一直都在这儿吗?为什么还要找呢?难道是因为我逃路队,要来抓我吗?这个想法不禁让我打了个寒颤,就在这时,那位老师突然问我知不知道我妈妈的电话号码,这句话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更加确定了那个想法,就在我告诉那位老师电话号码后,老师迅速地打给了我妈妈,不一会儿我妈妈就到了,我发现她的脸特别红,而且还有汗珠,我站在那儿,如同丈二和尚�D�D摸不着头脑:这是干嘛?怎么个个都看着我?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时妈妈在校门口等我,见我一直没来,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D�D团团转,于是她给这个老师,打给那个老师,让她们帮忙找我。
什么是母爱?母爱就是一杯热可可,在冬天时温暖你的心;母爱就是一杯冰镇可乐,在夏天时凉快你的心;母爱就是一座灯塔,在黑夜里照亮你的心!
家乡的春节与别地方不大一样,无论贫富,都讲究团圆,重视年夜饭,之后串门探亲,隆重又随意,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但在外的人都会回家过年,感受年味。
挂礼灯
腊月二十九就开始挂礼灯了,礼灯其实就是红灯笼。那些礼灯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就是用红纸,竹条织成笼状就成了。做礼灯是有规定的,只得让辈份最大的来做,我们这些小辈并不得参与。这是一种习俗,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
放小炮
从挂礼灯这天开始,小孩儿们也开始放小炮儿了,这个时候不是放那种开年用的红鞭炮,是放那种玩具小炮,炸起来“啪啪响的那种。我们把它叫作蜘蛛炮。晚上呢,就用那种喷出来的小烟花,喷出来有一米来高,但持续不了多久,那“呲呲……”的声音,就好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细语,孩子们都想投入到这美丽的对话中,享受这绽放的快乐。
年夜饭
大年三十一到,早上七点钟每家每户都醒了。大人们要做的就是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每个人都是笑着的,忙着的。小孩儿们早就把大红色新衣披在身上了,他们今天不到别处去玩,在家里守着。大人们一直忙活到晚上,小孩儿们也在一边守到晚上。团圆饭对于每家来说都很重要,而中国人过年是必吃鸡的。叔叔嫂嫂早已把鸡烹好了,手撕鸡,香菇焖鸡,板栗焖鸭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人吃着团年饭,道着今年的总结和明年的计划。这时无需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平朴无奇的话也能嵌进心窝。大人和小孩们开心地吃着桌上的菜,笑语里都是爱,眼睛里都是欣悦。
守岁
团圆年饭从七点吃到九点左右,算结束了。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喝茶聊天吃点心,其乐融融。之后的时间就是守岁了。伴着央视春晚的欢歌笑语,十一点后鞭炮声一阵一阵噼里啪啦地响着,这是送旧迎新的鞭炮。放鞭炮是老规矩,谁家炮声响,谁家来年旺。整个县城充满了鞭炮的爆响声,弥漫着火药的香味。每家每户老人孩子都走出屋子,来到院落的空地上,燃放起烟花。一朵又一朵五彩缤纷的礼花盛开在天空中,璀璨美丽。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传递着迎新的快乐氛围。
零点以后,夜终于安静下来,欢乐了一天的人们终于静下来。有些老人们会一直坐守到凌晨两三点,说这样守岁,可以守财远,守福运。
新年第一天,当人们打开房门,迎面扑来的是清新舒爽的新年的气息。走出去,看见地面上铺满了红彤彤的绒地毯——那是除夕迎新燃放的鞭炮烟花的碎屑。踩着厚厚的“红地毯”,一种别样的喜悦在心头荡漾。
家乡的除夕就是热闹,我不禁想起几句话:千门万户庆团圆,送旧迎新贺新年。误把红灯作红脸,明年福运又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