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春,喜欢它蓬勃的生机;我喜欢梦,喜欢它的神秘变幻;我喜欢朝阳,喜欢它耀眼的光芒,我喜欢这万物不息的变化。但那天后,我喜欢上了秋。
那天,我独坐在阳台上,看着一片片红叶从树上落下;我静静地看着,静静地听着,听着风声取代了蝉鸣,听着风声代替了蛙鸣。
啊,秋,你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愁吧。不然,你为何要将鸣蝉赶走,将绿叶吹落,让那晴朗的天空变得如此凄凉呢?你为何要让秋风吹落黄花?为何令月落乌啼?为何让大漠里只有一缕孤烟?为什么,那一道横铺于满面的残阳,都会令人不由自主地悲伤起来呢?
那一地秋风,没有了“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只有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寞,有那“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懊恼,有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惆怅。
那无尽的悲伤,难道是你一生的宿命?
“呼——”
秋风猛地将安定在一地的树叶被风裹了起来,如同为你披上了一袭红袍,那鲜艳的红啊,就这么在风中飘扬,那看似轻盈的舞姿,没有了春花的烂漫,没有了夏阴的清凉,那份悲凉与失落,也只能你自己才能承受吧?
我多想让自己安静下来,让自己融入到你的悲伤,去感受着时序轮回中那无法感知的落寞。
风停了,那袭红袍落回了地上,眼前一地狼籍。
看着这一片狼籍,心里陡然一惊:是怎样的辉煌,让你甘于此刻的宁静,你无声的诉说,是否在演绎着你独有的天高云淡?
也许,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你最真实的一面?
我无法回答自己,但我却深深地知道,从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了你,爱上了你的那份宁静,那份自如。
我看过很多有关抗战的书籍,每次看完心里总是不能平静。生逢盛世,我们的眼睛里,记忆里,少有战火烽烟,然而,抗日战争那些过往,那些血泪,那些屈辱,它们刻在中国每寸国土里,几十年的风雨冲刷后依然伤痕累累,那痕迹静静地荒芜着,讲诉着,记录着—提醒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落后总是要被挨打。
左�]的《纸飞机》中杨金兰童年的安宁被日军频繁的轰炸打破了,妈妈、爸爸、爷爷、外婆……等亲人相继在战争中遇难。杨金兰的纸飞机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期盼、对和平的向往不断地放飞,她也一次次在恐惧和痛苦中变得越来愈坚强,她的家也一次次在废墟中被重建。
重庆只是全国的一个小小的投影,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十余亿美元。单是南京大屠杀,就有30万人遇难。
从1931到1945年,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天危机四伏,日本军队狂轰滥炸,多少繁华之地变成废墟,多少英雄为国捐躯,多少无辜平民丢了性命,多少个杨金兰失去亲人,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日寇铁蹄肆意践踏,而我们的英雄用血肉之躯铸成新的长城,力挽狂澜。张自忠将军说“我死则国生”,戴安澜将军在给妻儿的遗书中这样说: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杨靖宇、佟麟阁、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一个个名字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虽然离我所生活的年代太遥远,然而枪炮声犹在耳边回荡。在国家危难、山河破碎的时刻,将军和士兵并肩作站,军人和百姓一起抗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为国家和民族而站,国家沦陷,唯有自救,再无退路。
前方在战斗,后方像杨金兰这样的家庭也在自救,一个个小家在废墟中重建,并且不断支援前线,直至抗战胜利。我最佩服杨金兰的勇敢。妈妈被炸死,她没哭;爸爸、爷爷、外婆……一个个亲人失去,她也没哭,也许她的眼泪留在心底吧!生活教会我们坚强,她坚强面对生活的磨难,克服恐惧,一次次勇敢地面对。我知道,有时候流了眼泪对生活是无济于事的,还不如擦干眼泪勇敢面对,而不是一蹶不振。只要不放弃,生活是永远还有希望在前方的。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彩虹才是最美的风景。
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坚持着,赶跑日本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回望来时路,我们的前辈用鲜血与抗争赶跑了屈辱,也明白一个道理:壮大自己,才能昂首挺胸地做自豪的中国人。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我身上的担子还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