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窗子,我又看见了路边那青青的竹林,一阵风吹过,竹子翩翩起舞,那情景真是美极了。
奶奶家门口有一条土路。土路的另一边是一口堰,可能为了防止行人失足掉进水里,奶奶就在堰边种了这片竹林。
六岁那年的春天,我回奶奶家玩。堰边,竹林青青,我高兴地在土路上跑来跑去。突然,脚似乎被一个东西绊住了,随即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我愤怒地爬起来,寻找着“害人精”,只见竹林的边缘处有几个嫩嫩出竹笋,如一个个“胖娃娃”似的从土里探出半个脑袋。若在平时,可能会觉得很可爱,但那时我却觉得它们像一个个矮墩墩的缩水了的“绿巨人”,丑陋极了。
于是,我猛地抬起脚,将那个绊倒我的“胖娃娃”及它周围的小伙伴都狠狠地踩了几脚。只见它们一个个都断了半截,绿色的外衣被踩破了,露出里面白白嫩嫩的肉,还从里面溢出白色的汁液。我愤愤地想,这下不会再害人了吧。
第二春天,我又回奶奶家玩。没想到那片曾被我踩踏过的竹林边缘竟已长出了小竹子,嫩黄的绿,只有小拇指粗细,但已经抽出了几个青翠、零星的枝丫。
看着在风中轻轻摇曳的那几株嫩竹,心中悄悄涌出一丝惊讶,它们被我踩踏成那样,竟还是长成了竹子。
等放暑假时,我又回奶奶家了,我想看看那些小竹子们长成什么样了。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用竹子编着箩筐,而路对面的那片竹林更密更盛了,远远地看去,深深的绿,还泛着点点银光。走近细看,发现竹林最边缘的那几株竹子已有三根拇指粗细,几乎和身后的那片竹林融为一体了,它们一截一截地向上伸展着,仿佛要直插云天。脚下,又探出了许多黄花花的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
自此,我对竹子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明白了竹子的精神。不管怎样的生活环境,遇到怎样的挫折,不放弃,向着天空倔强地生长,这就是所谓的竹之道。
平凡中见伟大,向女孩致敬。
电影院的灯光骤然亮起,帧帧影片浓缩成一句有力的呐喊。
国歌响起的那一刹那,印度观众全体自发起立、雷鸣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属于所有勇于抗争不公的女性的时刻。
金牌的耀眼光泽下,藏着一段如梦似幻的往事。
曾怀揣着为国摘金梦想的职业摔跤手马哈维亚迫于生计,只得悲情埋葬梦想、俯首案牍为生活奔波。于是,他把所有未了的希望都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能打善战的吉塔和巴比塔身上。他无比清醒地意识到,只要坚持,谁也可以做到。
在当年性别歧视严重的印度偏远小镇,成为一名女摔跤手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留着短发、身着短裤的吉塔和巴比塔姐妹被邻居视为异类、饱受嘲讽。
起初,在摔跤场上摘金夺银这并非两个女孩所愿。因为贫困,家庭无法为她们提供高热量食物和正规的训练场地,每日在麦田里挥汗如雨的训练、来自他人的冷眼让她们一次次对父亲的愿景产生不理解和抱怨。
直到邻家玩伴身披嫁裳、神情绝望地对她们说:“我倒是希望能有你们这样的父亲,至少不会14岁就嫁给从未谋面的男人,然后与他锅碗瓢盆的度过余生。”
女性地位之低下让两个小女孩意识到,如果不通过努力练习摔跤来出人头地,她们也将会沦落到这个下场。于是摔跤梦,从父亲的强迫逐渐变为主宰命运的一种指引。
为了实现女儿的梦想,马哈维亚日复一日地教导她们技巧、陪伴她们在万顷农田中一次次跌倒又站起来。
白驹过隙,2010年,女子摔跤赛场上,第一次奏响了印度国歌。
吉塔胸前金牌后的光辉,是长风破浪,是永不言弃,是打破偏见,是直面腐朽;令日月黯淡、令岁月如歌。
一曲终了,深入人心的,除却女孩与父亲追梦的不懈,更有影片摒弃粉饰,昭然抨击了社会腐朽不堪的风俗的果敢;朴素的题材下藏着的,是已觉醒的反性别歧视意识游走在世界脉络,是对光明前方的希冀。让人肃然起敬。
坚定不移地前进吧!如果前方暗影憧憧,就与困境扭打在泥泞里,摔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