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原产于中国,后流传到世界各地。茶在唐朝就有了正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而在记忆的最深处,一抹茶香,早已刻在灵魂深处。
茶氤氲
小时候,外公喜欢泡茶,杯子不要太过于花哨,茶叶也不要太过于贵重,在一个被茶香氤氲的阳台上,喝茶、看报、听曲,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外婆在一边洗衣服,我就在一边独自玩耍,看着阳台上花盆里的小小虫子,吃着刚刚从外婆那儿拿来的糖。每次问外公茶好不好喝时,他总是笑而不语。
渐淡去
上了初中,时间渐渐地被白纸黑字抽去,我更习惯于呆在房间里看看书、做做题,很少再去阳台上耗费两三个小时。外公渐渐老去,也不再讲究地坐在阳台上喝茶了,也只是偶尔喝一次,童年中的那个茶香阵阵的阳台也不再准确地出现了。茶,以一种毫不张扬的方式谈谈地退出了,茶香也因此断了。
茶犹在
偶然在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茶有千味,适口者珍;茶饮深思,洗尽铅华。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也不觉想起了那一缕茶香,便又回到阳台,打开那个满是茶香的袋子,挑些许茶叶,茶叶先是静静地浮在上面,然后过了一会儿,它就渐渐沉了下去,眼色也由透明转淡绿。望着杯子上方的缕缕蒸汽,我静静地把它捧在手中,轻轻地抿了一口,一股苦涩顺着咽喉向下流去,但再一次深呼吸,却感到鼻尖一股清香。也许从古至今,人们喝茶并不是为了一幅黄昏下捧书煮茶的美丽画卷,而是发自内心的守护一寸悠闲。刹那间,忽感茶香犹在。
伴我成长的茶香,似人们心中由远而近的悠闲,黄昏日霭中,泡一壶清茗,焚一段古香,茶香悠悠,我心,亦悠悠。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只有不断改变,不断提升,才能塑造一个更完美的自我!
人类祖先本是南方古猿,依赖着强有力的双臂生活在丛林之中,出于生活的无奈,被迫转移到平原。在猿猴迈出改变命运的第一步之前,他是不是也曾感到不安与恐惧?一直适应于生活的安乐区,贸然的改变承载着多少生存的威胁?可是他仍然去努力,为了全新的生活,为了后代的命运,为了种族的繁衍。这是一种刷新自我,出于危难和无私的奉献。
“创世之神”的威严是不可以挑战的,他会将怒火以岩浆的形式喷发而去,将咆哮以飓风的形式卷袭而来。人们敬畏天神,惊惧于自然的威慑。当“天雷”劈下,万物吞没于熊熊的烈焰中,是谁鼓起巨大的勇气,率先保留了火种?这是抗拒了对神灵的恐惧,用刷新自我挺身而出的激情战胜了人性中的懦弱。
神农在尝遍百草之前,人们对瘟病的惶恐在心底不断地蔓延,而他背上了囊袋,亲尝无数的草药,并将它们一一分类,有毒与无毒,解渴或提神……将自然之物充分利用起来,良药可治病,毒草可御敌。如果没有神农的刷新自我,以生命来为人类试毒,那么又何来造就千秋万代的幸福?
我们的先世在上千上万年中,何时停止过改变?从原始时代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统治到共和制度,从资本主义到社会大同道路,历史的进程从未停下过脚步,弱肉强食、物竞天择是这个世界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真理,只有壮大、充实自己,站在“金字塔“”的顶峰,才能长久地、顽强地生存下去。
雏鹰没有振翅高飞的勇气,就无法享受蓝天的广阔;幼马没有无惧冲锋的胆量,就无法体会草原的苍茫;飞鱼没有拼命跳跃的毅力,就无法知晓大海的蔚蓝……
胆怯者一味地躲藏在狭窄的小空间里,故步自封、抗拒着成长,逃避着前路的挫折。因为一旦迈开脚步,也就意味着冒险,意味着承担更大的责任,受到更多的磨难,因而他们将自己蜷缩、隐藏,妄自菲薄,害怕改变,或是骄傲自大、轻视一切,他们认为这才是最安全的选择。结局这群可怜虫终生碌碌无为,很快被历史的长河湮没殆尽。这样的生命能留存多少有益的价值呢?
青春就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去挑战自我,去刷新自我,去谱写一支更美丽,更永恒的生命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