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个奇妙无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有一天周末,吃早餐的时候,爸爸拿起一个煮鸡蛋使劲一捏,蛋壳破了。我看他那么轻松,也拿起一个放手里使劲儿捏了几下,可是蛋壳“纹丝不动”,想想肯定是自己力气太小了。在桌上轻轻一磕,再揉一揉,很快就把它的“外衣”脱掉了。一边吃一边想:“熟鸡蛋能捏碎,那生鸡蛋呢,它里面可都是液体,是不是更容易就能捏破呢?”
心动就要行动啊!我趁妈妈上去休息时,偷偷从冰箱里拿出一个小一点的鸡蛋,放在手心。以防捏爆了蛋液落地上,我还在下面放了一个垃圾桶。准备就绪,开始实验了,我五指一起用力使劲收拢,可即使我使出了洪荒之力,鸡蛋还是坚挺如初——就是捏不碎。我很奇怪,这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么牢固呢?一边想我一边用大拇指和食指用力掐了一下。“嚓”一声,鸡蛋碎了,蛋液糊了我满手,然后大部分掉进了垃圾桶里!我又惊又吓,眼睛瞪得像葡萄那么大。
放在手心五个手指一起用力捏不破,两个手指反倒捏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马上上网查了查,哦!原来生鸡蛋捏不碎原因有三:1。鸡蛋壳是一个全封闭的均匀薄壳。当用手握住鸡蛋时,在鸡蛋的周围对蛋壳施加的握力通过蛋壳自生的适应演变成均匀的分布受力,这就好比对一块物体全变面均匀施加压力,结果使得这个物品变的更加紧密,当然不容易破坏了。2。因为力具有传递性,当捏的时候,鸡蛋里的液体把力传递给了鸡蛋的其他地方。3。鸡蛋壳是由碳酸钙构成的,有一定的坚固性。原来是这样呀!难怪我把鸡蛋放手心五指一起用力捏不破的。
那为什么两个手指反倒捏破了呢?我继续查,发现那是因为它受力不均匀,就像在锅边磕碰一下鸡蛋就会碎一样。我继续查又有新发现:熟鸡蛋蛋壳内部结构被破坏,钙分解、流失,蛋壳内由液体变为固体,液体的张力,对力的分散、吸收比固体强,蛋内包裹蛋清的那层膜,熟了就失去作用了,所以容易捏碎。哦,难怪爸爸能把熟鸡蛋捏碎的。
一个小小的鸡蛋里就有这么多的奥秘,生活这本大百科全书里肯定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家是最小国,是最能落实并表达礼仪和文化的的地方,而中国传统家庭的家风家训更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里。于我家而言,一代一代的将“百善孝为先”的品格传承下去就是我们的家风传承之首要。
孝道应该落实在生活当中。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祖爷爷的故事,祖爷爷既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位义商。
他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尤其爱钻研医书,爱书法,所以我的爷爷也写得一手好字。祖爷爷一生丰功伟绩,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祖爷爷既是一个优秀的人,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妈妈说在她很小很小的时候,每到夏日的傍晚,她们就会披着夕阳的余辉在日暮的院子里纳凉,而祖爷爷就会给她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祖爷爷的父亲是地主,所以文革前生活很是阔绰,他的家是一栋很大的四合院还有小阁楼,每每空下来,祖爷爷都会与他的父母聊天、讨论、谈心。祖爷爷说:“陪伴是最好的爱,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应该陪父母慢慢变老”。
如今我也喜欢和父母聊天,谈心,向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与忧伤,这也许就是“孝道”在我家的传承吧。
祖奶奶生了七个孩子,我的爷爷排老三,而我的奶奶生了三个孩子,我的妈妈排老二。过去奶奶那一代,他们都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现在,尽管各家分开住了,但每每过年、过节还是会团聚在一起,爸爸妈妈常带我回去团聚,晚上习惯性地给爷爷奶奶洗脚,剪指甲,按摩和谈心,起初我不理解,如今我倒更愿意主动回家去看望我的爷爷奶奶了,弟弟也常这样做。妈妈曾讲过:世界上最令人欣慰的事就是看见父母的笑容。”奶奶也常说:“百善孝为先”。父母就是我们的根,如果不把根给滋养好的话,我又怎么能生根发芽呢?
爷爷虽然不善言辞,但他总是用身体力行来告诉我该怎么做。他特别尊重自己的父母,即便他们已经过世了,但每年清明节、春节爷爷都会召集家人去扫墓,悼念先祖。我们蒋家的家谱还是爷爷亲手撰写并雕刻的,一代一代的传承,足以见其真诚。
从我们家的每一位成员身上,我都能体会到优秀家风的气息,它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的习惯,祖爷爷传给爷爷,爷爷传给妈妈,妈妈传给我,今后我也会坚持下去,传承家风,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家,千千万万的家就有千千万万种家风,但它们相依相通,最终汇聚成中国人的华夏国风,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需要传承的不只是一种中国人的精神,而更是由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家风、国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