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同学到了期盼已久的乡下,乡下的风光那么清新,乡下的天空那么湛蓝,乡下的景色那么艳丽。美丽的乡下像一个天然的大花园,让你徜徉其中而流连忘返。
清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一切都朦朦胧胧的,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给天地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白纱。无垠的大地还在酣睡中,那些有名的无名的花儿的小脸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是老天用晨露给它们洗脸吗?“咯,咯,咯!”大公鸡清脆叫声唤醒了沉睡的乡村,晨曦中的小村庄马上变得热闹起来了,鸟儿跳上枝头唧唧喳喳地交谈着,鸭鹅们也早早起来,它们绅士般地走向村头的小河,在水中扑扇着翅膀,和小鱼们捉着游戏,这儿才是它们的天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红着脸的太阳公公不知什么时候跳到天上去了,它的脸不再红了,发出了强烈的光芒,刺的我们眼睛都睁不开了。河岸边默立着白杨和垂柳,蓬蓬勃勃的白杨挺直了腰身,婀娜多姿的垂柳在轻风中梳理着自己的秀发,望着自己在河中靓丽的倒影。乡间小路上,已有三三两两的农民伯伯走向田野,满怀希望去播种大地的丰收。
中午,太阳挂在蔚蓝的高天上,它把炙热的阳光洒向田野,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伯伯额头上布满了汗珠,生动地呈现了一幅“汗滴禾下土”的画卷。正午时分,忙碌一上午的人们回到家,洗洗手,歇歇脚,吃上一口香甜的饭菜。午饭后,家家户户都在午睡,只有不知疲倦的知了不停地鸣叫着,有鸟儿飞来时,它们惊恐地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上。
太阳坠入西山,夜幕降临了,劳作的人们都归来了,晚饭后,乡村安静下来,家家户户的灯光都陆续熄灭了,整个村庄都寂静了下来,只是偶尔传来几声狗叫,一轮弯月斜挂东天,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忙碌了一天的小村乏了,它沉沉地入睡了。
在乡下游览了一天,我也有些累了,躺在同学家的热炕上,我也进入了香甜的梦乡,做起了美丽的乡村梦。
人,生来就有底线,底线,即处事之基本原则。在世尘的淘洗下,有的人守住了,而有的人丢失了。守住底线,守住心中那一份宁静,守住心中那方净土。
古之贤者都很重视自己的底线。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俗韵太虚伪,陶渊明受不了,丘山则是真性情,渊明很喜欢。“归去来兮,园田将芜胡不归?”渊明曾任过彭泽县令,上级来检查,要他穿戴整齐出门迎接,总有摆不完的谱。渊明是完不成上级任务的,媚上必欺下,他不是这样的人,也不会为了迎合上级而变成这样的人。渊明看不惯官场的污浊虚伪,转身就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日子虽然苦了点,但内心却非常快乐。
渊明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保住了自己的“真性情。”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嵇康走在最前面。嵇康生活在朝代更迭之际,但不论何时,有才之人都是很受欢迎的。就连谋权篡位的司马氏也十分需要像嵇康这样的贤人。曹氏有恩于嵇康,嵇康坚决不为司马氏办事。曾经在司马昭身边居高位的钟繇之子钟会来请过他。他来时,嵇康正在打铁。嵇康本是铁匠,看书累了就打铁。钟会在旁边等着,嵇康不理他,依旧叮叮哐哐打着铁。管你博学不博学,管你地位有多高,嵇康旁若无人。
嵇康先后写过两封绝交书,断了与山涛,吕巽的关系,写到了统治者的痛处,毫不留情面,但也把自己写上了断头台。行刑前,他留下一曲绝唱——《广陵散》,风度翩翩走上断头台。性命没了,底线却保住了。
嵇康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保住了自己心中的纯真。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头者,阮籍则是七贤的二号人物。
拉拢嵇康是不可能了,于是司马昭把目光转向了阮籍。阮籍这个人甚是疯狂。“步兵白眼向人斜”“步兵大醉六十日”为对抗司马昭,他装糊涂,狂饮酒,举止怪异。
平日无事,便驾着牛车,载着美酒,在路上飞驰,行至路的尽头,便仰天长啸,大哭而返,为何大哭?因为心中缺少一条康庄大道。司马昭要他做步兵校尉,阮籍答应了。原因很简单:军中有好酒,喝完人就走。不是他一个人喝,他还把酒带进竹林,七贤共饮。司马昭十分欣赏他,只能由着他去了。
阮籍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保住了心中的自由。
古之名士为了守住自己的底线可以不惜手段,这或许就是名士与常人的区别罢。在当今社会,诱惑,干扰太多,一不小心便会失了底线,成为非人,成为囚徒。我们更应该像那些名士一般坚守自己的底线,守住心中的宁静,守住自己的原则。